不全肠梗阻是肠内容物通过部分受阻的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包括机械性因素(肠道内、外因素)和动力性因素;临床表现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较轻腹胀及排气排便减少;诊断靠腹部X线平片、CT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抗感染、禁食)和手术(非手术无效或疑绞窄时),儿童需特殊考虑。
一、发病机制
1.机械性因素
肠道内因素:比如肠道内的寄生虫团、结石等可占据肠道空间,导致肠腔部分狭窄,影响肠内容物的顺利通过。例如,蛔虫在肠道内聚集形成团块,就可能引起部分肠梗阻。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蛔虫团导致的不全肠梗阻。
肠道外因素:腹腔内的粘连是常见的肠道外机械性因素。腹部手术、炎症等情况可导致肠粘连,粘连的纤维组织可能牵拉肠道,使肠腔出现部分狭窄。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发生不全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
2.动力性因素:肠道本身的蠕动功能出现异常。例如,腹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但这种受阻程度相对较轻,属于动力性不全肠梗阻。比如,严重感染导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能出现肠道动力性不全肠梗阻。不同年龄人群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由于生理特点,电解质紊乱更易影响肠道动力。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阵发性的绞痛,疼痛程度相对不全肠梗阻较轻。这是因为肠道部分梗阻,肠管蠕动增强以试图克服梗阻,引起阵发性的肠管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呕吐:呕吐物早期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有胆汁等。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后,近端肠管积气积液,压力增高,导致呕吐。对于婴幼儿,呕吐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需要密切观察。
3.腹胀:程度相对不全肠梗阻较轻,表现为腹部膨隆,但一般不如完全性肠梗阻明显。腹胀的程度与梗阻的部位等因素有关,高位肠梗阻时腹胀可能相对不明显,低位肠梗阻时腹胀相对明显一些。
4.停止排气排便:但不是绝对停止,而是排气排便减少。这是因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气体和粪便的排出受到部分影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看到肠腔内有多个气液平面,肠管扩张。通过观察气液平面的数量、肠管扩张的程度等可以辅助诊断不全肠梗阻。不同年龄儿童的腹部X线表现有其特点,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年龄等因素进行判断。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不全肠梗阻情况,如粘连导致的不全肠梗阻,CT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粘连的部位和程度等。
2.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血常规的改变,如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炎症等情况。电解质检查可发现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这与肠道梗阻引起的呕吐、胃肠液丢失等有关。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放置胃管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放置胃管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丢失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比如,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儿童由于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精准补充电解质。
抗感染治疗:如果考虑有肠道感染等因素导致的不全肠梗阻,可适当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避免滥用。
禁食:让肠道得到休息,减少肠内容物的产生,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如松解粘连、取出肠道内的异物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特点,尽量选择对患儿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