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按瘘管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包括低位单纯性和复杂性肛瘘)和高位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包括高位单纯性和复杂性肛瘘);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为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内口多在肛窦处,瘘管在内外括约肌间行走)、经肛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外括约肌等,外口距肛门较远)、肛管括约肌上型(少见,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等)、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环,外口在会阴部皮肤,内口在远离肛门直肠部位),不同类型肛瘘有其相应相关因素,如儿童低位肛瘘与肛周脓肿未及时处理等有关,高位肛瘘与低位肛瘘未规范治疗等有关,肛管括约肌间型与中青年饮食结构等有关,经肛管括约肌型与长期腹泻等有关,肛管括约肌上型与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肛管括约肌外型与肠道其他病变等有关。
一、按瘘管位置分类
1.低位肛瘘
定义: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瘘。低位单纯性肛瘘仅1个瘘管,围绕肛管,内口在肛窦处;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内口,但其病变范围仅限于肛门直肠周围的低位区域。
相关因素:对于儿童患者,低位肛瘘可能与肛周脓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关,儿童肛周皮肤相对娇嫩,卫生护理不当易引发肛周感染。成年患者则可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久坐、便秘等导致肛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增加感染风险有关。
2.高位肛瘘
定义: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包括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内口多在肛窦部位,瘘管累及肛门直肠环以上的高位区域;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内口,病变范围涉及肛门直肠周围的高位部分,可能穿过肛直肠环等重要结构。
相关因素:高位肛瘘的形成往往与低位肛瘘未得到规范治疗,感染进一步向深部蔓延有关。对于女性患者,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可能影响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结构,增加高位肛瘘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肛周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高位肛瘘。
二、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1.肛管括约肌间型
定义:最为常见,约占肛瘘的70%。内口多在肛窦处,瘘管在内外括约肌之间行走,外口多在肛门周围皮肤。
相关因素:这种类型的肛瘘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与日常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肛管直肠部位,导致肛窦感染,进而引发肛管括约肌间型肛瘘。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也可能增加肛管括约肌间型肛瘘的发病几率。
2.经肛管括约肌型
定义: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外口距肛门较远。内口多在肛窦处,瘘管经过肛管括约肌。
相关因素:长期腹泻的患者,粪便频繁刺激肛管,容易引起肛窦反复感染,从而可能发展为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腹压经常处于较高状态,也会增加肛瘘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
3.肛管括约肌上型
定义:较为少见,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皮肤。内口多在肛窦处,瘘管走行复杂,涉及肛管括约肌上方的多个结构。
相关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肛周感染后容易向深部蔓延,形成肛管括约肌上型肛瘘。此外,有过肛周手术史的患者,手术部位的瘢痕等因素可能影响局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也可能增加肛管括约肌上型肛瘘的发生几率。
4.肛管括约肌外型
定义:最少见,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环,外口在会阴部皮肤,内口在远离肛门的直肠部位。
相关因素:这类肛瘘的形成往往与肠道的其他病变有关,如直肠恶性肿瘤等疾病可能侵犯肛周组织,导致肛瘘的发生。对于有肠道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肛周健康状况,因为此类基础疾病可能增加肛管括约肌外型肛瘘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