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有肛周脓肿等,临床表现为流脓、肿痛、瘙痒,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为辅,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肛瘘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
肛周脓肿: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原肛窦感染病灶仍存在,引流不畅,脓液不断排出,反复感染,形成肛瘘。
其他: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可形成特异性肛瘘;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导致肛瘘;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肛瘘,但相对少见。
肛瘘的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其主要症状。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数量有关。新形成或炎症急性发作期的肛瘘流脓较多,脓液黏稠、黄色、有臭味;静止期流脓较少,脓液稀薄、清淡。
肿痛:一般情况下肛瘘不会疼痛,当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肿胀发炎时,可出现局部疼痛,有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剧烈疼痛,红肿明显。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湿疹等改变。
肛瘘的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等引起,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相通。
肛瘘的诊断
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部位的硬结或条索状物,按压时有脓液从外口流出。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有时可见到红肿的肛窦。
影像学检查
瘘管造影:将造影剂注入瘘管内,可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但对高位肛瘘的诊断价值有限。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位置、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肛瘘的治疗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不能自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原则是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同时避免了肛管括约肌一次性切断引起的肛门失禁。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暂时缓解症状,如急性感染期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不能根治肛瘘,常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不同人群肛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肛瘘:儿童肛瘘多为单纯性肛瘘,常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引起,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较强,在积极抗感染等治疗下,部分患儿有自愈可能,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仍需手术治疗。儿童肛瘘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避免影响肛门功能。
女性肛瘘:女性肛瘘的临床表现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对治疗的影响。在手术切口选择上应尽量考虑美观因素,但不能以美观为主要考量,确保手术效果。
老年肛瘘: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肛瘘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更谨慎,尽量选择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同时,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