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病史采集需关注发病年龄、症状表现(疼痛、红肿、发热等)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有局部视诊、触诊及直肠指诊;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和影像学检查(超声、MRI);需与肛瘘、肛门直肠周围囊肿、坐骨直肠窝脓肿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不同年龄段肛周脓肿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新生儿肛周脓肿可能与母体雌激素影响等有关;婴幼儿肛周脓肿多与尿布皮炎继发感染相关;青壮年则可能与肛腺感染等因素关系密切。
2.症状表现
疼痛:询问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以及与排便等活动的关系。肛周脓肿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跳动性疼痛,排便、行走时可加重。
红肿:了解肛周红肿的范围、发展速度等情况,肛周皮肤红肿是肛周脓肿常见表现,红肿范围可反映脓肿的大小等情况。
发热:询问发热的体温、发热出现的时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甚至更高,提示感染有扩散趋势。
其他伴随症状:有无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有无肛门坠胀感、排便困难等局部伴随症状。
3.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肛门直肠疾病史,如肛瘘、肛裂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有无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肛周脓肿的发生概率可能增加,且感染不易控制。
二、体格检查
1.局部检查
视诊:观察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红肿的范围、有无波动感等。波动感是脓肿形成的重要体征,若脓肿成熟可触及波动感。
触诊:检查肛周有无压痛性肿块,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要注意与肛瘘等疾病进行鉴别,肛瘘一般可在肛周触及条索状硬结,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流出。
直肠指诊:对于高位肛周脓肿,直肠指诊具有重要意义。可触及直肠壁外肿块、压痛,有时可触及波动感。通过直肠指诊还可了解肛管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升高。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婴幼儿肛周脓肿中,CRP也可作为感染的重要监测指标。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肛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脓肿的液性暗区,有助于与肛周囊肿等疾病鉴别。
MRI检查: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MRI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脓肿的范围、与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尤其适用于高位肛周脓肿、马蹄形脓肿等的诊断。在女性患者中,MRI检查还可避免X线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肛瘘:肛瘘一般有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病史,检查时可在肛周发现外口,按压外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直肠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而肛周脓肿多为急性发病,以疼痛、红肿等急性炎症表现为主,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波动感。
2.肛门直肠周围囊肿:肛门直肠周围囊肿一般无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表现,多为无痛性肿块,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囊肿的囊壁较厚,内容物为囊性液体,与肛周脓肿的液性暗区但伴有炎症表现不同。
3.坐骨直肠窝脓肿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鉴别
坐骨直肠窝脓肿:患侧肛周红肿,疼痛明显,坐位或行走时疼痛加剧,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有波动感。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如高热、寒战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直肠坠胀感,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壁上触及隆起、压痛,有波动感,通过超声、MRI等检查可更准确区分两者的位置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