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炎症反应,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临床表现为毛囊性丘疹等,靠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诊断,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分别用对应药物治疗,要注意皮肤清洁等预防;脂溢性脱发是头皮慢性进行性脱发,与雄激素、遗传等有关,男性女性脱发表现有别,靠家族史等诊断,男性可口服非那雄胺、外用米诺地尔酊等,女性有相应药物及手术治疗,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
定义: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病因:感染性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马拉色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因素可能与摩擦、搔抓、皮肤多汗、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不注意皮肤清洁、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生活方式易诱发。
脂溢性脱发
定义:是一种发生于头皮的慢性进行性脱发,与雄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等有关。
病因:遗传易感性是重要因素,雄激素水平升高会使毛囊微小化,毛囊生长期缩短,头发逐渐变细、变短,最终脱落,多见于青春期及以后的男性,女性也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者发病风险更高,雄激素水平变化、压力过大、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等)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皮肤损害: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疹可单发或多发,若为细菌感染,皮疹常有疼痛;若为真菌感染,可能有轻度瘙痒。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发生在头皮的毛囊炎,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毛发的生长,但一般去除病因后毛发多可恢复生长。
脂溢性脱发
头发表现:男性多从前额两侧头发开始变得纤细、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线后移,头顶头发逐渐稀疏;女性多表现为头顶头发稀疏,头发逐渐变得细软、稀少,但一般额部发际线不后移或后移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脱发区域皮肤一般无明显炎症表现,头皮可能会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皮瘙痒等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毛囊炎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头皮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等表现,结合病史等。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涂片、真菌镜检及培养等,以明确是细菌还是真菌感染。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涂片可见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鉴别诊断:需与疖、痈等鉴别,疖和痈的炎症范围更大,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痈是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融合而成的炎症,病变部位红肿热痛更明显,且可形成较大的脓肿等。
脂溢性脱发
诊断:依据家族遗传史、典型的脱发表现(男性额颞部及头顶脱发、女性头顶脱发)、头皮油脂分泌情况等。雄激素水平测定可辅助诊断,部分患者雄激素水平可能升高。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类型脱发鉴别,如斑秃,斑秃是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等表现;假性斑秃,脱发区皮肤萎缩,毛囊消失等,与脂溢性脱发的表现有明显不同。
四、治疗与预防
毛囊炎
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严重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刺激。
预防: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其皮肤护理,避免皮肤受伤后感染,若发生皮肤损伤要及时处理。
脂溢性脱发
治疗:男性患者可口服非那雄胺,外用米诺地尔酊;女性患者可口服螺内酯等,外用米诺地尔酊。还可考虑毛发移植等手术治疗。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轻压力等。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早关注头发情况,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