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直肠息肉存在多种常见后遗症,包括出血(与息肉大小、患者凝血功能等有关,需评估纠正凝血功能及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感染(护理不当或患者自身抵抗力低易发生,需加强护理及控制基础疾病血糖)、肠穿孔(息肉位置特殊等致,需熟练操作及术前沟通)、直肠狭窄(创面瘢痕增生可致,儿童需关注排便情况)、息肉复发(致病因素未除易复发,年轻及老年患者均需定期肠镜复查)。
一、出血
1.发生情况:直肠息肉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一般来说,若息肉较小、手术操作规范,术后早期少量渗血较为常见。但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手术时止血不彻底,则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出血。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息肉行手术切除后,出血发生率相对略高。
2.影响因素及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合并有凝血相关疾病等会影响出血情况。若患者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等,术后出血风险会增加。对于这种情况,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如输注血小板等。而对于手术中因止血不彻底导致的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止血处理。
二、感染
1.发生情况:术后创面如果护理不当,可能发生感染。常见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疼痛加重、创面有脓性分泌物等。一般来说,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但如果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如老年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直肠息肉术后感染的概率相对正常人群更高。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衰退,抵抗力弱,术后要加强创面的清洁护理,密切观察创面情况,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护理操作。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三、肠穿孔
1.发生情况:这是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但相对发生率较低。多发生在息肉位置特殊、手术操作难度大的情况下,如息肉靠近肠管系膜侧,手术中过度牵拉等可能导致肠穿孔。例如,在腹腔镜下进行直肠息肉手术时,如果操作器械使用不当或操作不熟练,就有可能引发肠穿孔。
2.应对及预防:一旦发生肠穿孔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修补等处理。为了预防肠穿孔,手术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充分评估息肉的位置、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手术操作,术前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直肠狭窄
1.发生情况:手术切除息肉后,创面愈合过程中如果发生严重的瘢痕增生,可能导致直肠狭窄。一般在术后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排便困难等症状。例如,息肉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相对直肠狭窄的发生率可能会高于息肉切除范围较小的患者。
2.特殊人群关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组织相对娇嫩,直肠息肉术后发生直肠狭窄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如出现排便变细、排便困难等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直肠狭窄并进行相应处理,如早期的扩张治疗等。
五、息肉复发
1.发生情况:直肠息肉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即使进行了手术切除,如果患者的致病因素没有去除,如存在肠道慢性炎症刺激等,息肉可能会再次生长。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性息肉病患者即使进行了手术治疗,复发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2.不同年龄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于年轻患者,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且存在肠道慢性炎症等情况,息肉复发风险会增加。而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存在息肉复发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患者,术后都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般建议术后1-2年进行首次肠镜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的息肉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