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痤疮与毛囊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寻常型痤疮与雄激素等因素有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处,有多种皮损,组织病理有毛囊皮脂腺炎症病变,治疗依严重程度而异;毛囊炎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好发于有毛发部位,有相应皮损表现,组织病理有不同炎症浸润,细菌感染性用抗生素,真菌性用抗真菌药。
一、定义与病因
寻常型痤疮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有关。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进而发展为寻常型痤疮,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少年最为常见。
毛囊炎
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马拉色菌等)感染引起。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易诱发毛囊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寻常型痤疮
好发于面部、额部、下颌部、胸部、背部及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粉刺是早期的表现,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无明显开口;黑头粉刺则是开口于皮肤表面的小黑点,可挤出脂栓。炎性丘疹一般为红色,直径1-5mm左右;脓疱多由炎性丘疹发展而来,内含脓性分泌物;结节和囊肿则是较深在的损害,结节可隆起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囊肿大小不一,可伴有疼痛。
毛囊炎
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疖和痈是毛囊炎的严重类型,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痈是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较大,可累及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红肿范围较大,疼痛明显,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浅部真菌性毛囊炎可表现为毛囊性小丘疹、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好发于颈、胸、背、肩等部位,多汗者易患。
三、好发部位差异
寻常型痤疮
主要集中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区域,面部是最常见的部位,尤其是T区(额头、鼻、下巴),其次是胸部、背部等,一般四肢较少受累。
毛囊炎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有毛发的部位,任何有毛发的部位都可能发生毛囊炎,与局部皮肤受到摩擦、损伤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久坐导致臀部毛囊受到压迫、摩擦,容易引发毛囊炎。
四、组织病理学差异
寻常型痤疮
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性病变,早期可见毛囊口角化过度,毛囊内有角质物、皮脂及微生物等聚集,形成微粉刺。随着病情发展,毛囊壁破裂,内容物进入周围组织,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晚期可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毛囊及周围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水肿和脓疱形成;真菌性毛囊炎则可见毛囊内有真菌孢子和菌丝,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
五、治疗原则差异
寻常型痤疮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等)、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等);重度痤疮则需要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同时可结合光疗等物理治疗。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轻者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重者需要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搔抓等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