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曲张有不同时期症状,早期有下肢沉重等,中期静脉迂曲扩张等,晚期有皮肤营养改变、溃疡等;临床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造影)、血液检查判断;年龄方面老人风险高、儿童特殊情况需关注,性别上女性略高,生活方式中久站久坐等易致、吸烟增加风险,病史中有静脉血栓病史者易发病,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中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见下肢静脉明显迂曲、扩张,呈蚯蚓状或条索状凸起于皮肤表面。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多发生在小腿下段,颜色呈褐色,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患者常因搔抓而导致皮肤破损。
晚期症状:可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脱屑、变薄、发亮,汗毛脱落,皮肤温度降低等。严重时可发生溃疡,常位于内踝上方或小腿下1/3处,即“足靴区”,溃疡经久不愈,创面周围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此外,还可能出现血栓形成,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肿物。
临床判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首先观察患者下肢静脉的外观,查看有无迂曲扩张的静脉。然后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如Trendelenburg试验,患者平卧,抬高患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患者站立,10秒内释放止血带,若见自上而下的静脉迅速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未释放止血带前就见止血带下方静脉在30秒内迅速充盈,则表明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另外,还有Perthes试验,用于检测深静脉是否通畅,患者站立,在患肢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嘱患者用力踢腿或连续下蹲10余次,若静脉曲张更加明显,张力增高,则表示深静脉不通畅。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深静脉曲张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静脉的形态、内径、瓣膜功能及血流情况,能发现静脉有无反流、血栓等。通过多普勒超声还可检测血流速度和方向,帮助判断深静脉的通畅程度。例如,能观察到深静脉内血液反流现象,反流时间超过0.5秒通常具有临床意义。
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曲张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静脉的形态、走行、瓣膜情况及有无血栓等。通过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静脉的充盈情况。但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血液检查:一般情况下深静脉曲张的血液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合并血栓形成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等,但这只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不能单独依靠血液检查确诊深静脉曲张。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深静脉曲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静脉瓣膜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发生深静脉曲张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时期较少发生深静脉曲张,但如果有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对于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下肢静脉检查,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适当抬高患肢。儿童若怀疑有深静脉曲张相关问题,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先天性因素可能需要早期干预。
性别:一般来说,女性发生深静脉曲张的概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如妊娠期间盆腔静脉受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等。女性在妊娠期、月经期等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下肢静脉的护理,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适当进行下肢活动。
生活方式: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由于下肢静脉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发生深静脉曲张。应建议这类人群定时改变姿势,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如踮脚运动等,促进静脉回流。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重血管损伤,增加深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所以有吸烟习惯的人应戒烟。
病史: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发生深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增加,因为血栓可能导致静脉管腔狭窄、瓣膜破坏等。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下肢静脉的保护,定期复查,一旦出现下肢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