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及皮肤屏障功能等因素相关。遗传使个体易感性增加;环境中过敏原接触(吸入、食入、接触性)及理化因素(温度湿度、空气污染)可诱发;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Th2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产生异常反应;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易让过敏原侵入引发免疫反应。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过敏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子女患过敏性皮炎的风险会增加;若父母双方都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患病风险则更高。研究表明,特定的基因变异与过敏性皮炎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涉及免疫系统的调节等方面,使得个体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例如,某些基因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外界过敏原等更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皮炎。
二、环境因素
1.过敏原接触
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春季的柳树、杨树花粉,秋季的蒿草花粉等)、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是最常见的室内尘螨)、霉菌孢子等。花粉可通过空气传播,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花粉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可作为过敏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累及皮肤导致过敏性皮炎。尘螨的排泄物、尸体碎片等也是常见过敏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含有尘螨过敏原的灰尘等,就可能诱发过敏性皮炎。
食入性过敏原: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婴儿期牛奶蛋白是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一些婴幼儿对牛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等成分过敏,食用牛奶后可出现皮肤红斑、丘疹、瘙痒等过敏性皮炎表现。较大儿童和成人也可能对鱼虾等海鲜类食物过敏,进食后引发皮肤的过敏反应。
接触性过敏原:包括某些植物(如漆树、荨麻等)、化妆品、某些金属(如镍,常见于金属饰品、某些服装的金属纽扣等)、橡胶制品等。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皮肤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过敏性皮炎,出现红斑、肿胀、瘙痒等症状。
2.环境理化因素
温度和湿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可能刺激皮肤,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例如,寒冷干燥的冬季,空气湿度低,皮肤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过敏原侵袭或外界刺激而诱发过敏性皮炎;炎热潮湿的环境则有利于尘螨、霉菌等生长繁殖,增加了接触过敏原的机会,也可能导致过敏性皮炎发作。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如PM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等,可刺激皮肤,破坏皮肤的正常生理状态,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过敏性皮炎。
三、免疫系统因素
过敏性皮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外来的物质,对外来病原体等进行防御。但在过敏性皮炎患者中,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过敏原)过度反应,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具体来说,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中的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Th2细胞会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皮肤中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红斑、水肿、瘙痒等过敏性皮炎的症状。
四、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可以防止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等侵入机体,同时保持皮肤内水分的平衡。当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时,如角质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的防御能力下降,过敏原等更容易进入皮肤内部,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皮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结构蛋白异常、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化妆品或药物、过度清洁皮肤等。例如,过度频繁地使用肥皂等清洁产品洗脸或洗澡,会破坏皮肤表面的脂质膜,损伤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发生过敏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