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病是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有基因因素致细胞内钙稳态失衡、细胞分化异常等发病机制,皮肤有好发部位、典型皮疹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需与鱼鳞病、脂溢性皮炎鉴别,治疗有一般、局部、系统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角化性丘疹,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面部、头皮、胸背部等。病变处的皮肤角质化异常,毛囊口有角质栓,表现为针尖至豌豆大小的坚硬丘疹,表面粗糙,颜色可呈正常肤色、淡红色或棕褐色等。
发病机制
基因因素:与位于染色体1q21的ATP2A2基因有关,该基因编码肌浆/内质网钙泵蛋白,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影响细胞的正常分化和代谢,进而引起皮肤的角化异常等病理改变。
细胞分化异常:表皮细胞的分化过程受到干扰,正常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受阻,导致过度角化和毛囊口角质栓形成。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好发部位: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胸背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
典型皮疹:为坚实的毛囊性丘疹,直径约1-3mm,丘疹顶端有油腻性的角质栓,去除角质栓后可见漏斗状小凹陷,不久又会重新长出角质栓。皮疹可融合成斑块,表面有油腻性结痂。
颜色与质地:皮疹颜色多样,有淡红色、红褐色或正常肤色,质地坚硬,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能会出现粗糙、增厚等改变。
黏膜受累: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外阴等黏膜部位的损害,表现为灰白色或黄色的丘疹或斑块,有时可伴有疼痛或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典型皮疹表现,结合好发部位等特征可初步怀疑毛囊角化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口角质栓形成,棘层上部可见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形成陷窝,陷窝内有角化不良细胞(圆体和谷粒)等特征性改变。
鉴别诊断
与鱼鳞病鉴别:鱼鳞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有鱼鳞状鳞屑,一般无毛囊性丘疹及角质栓等毛囊角化病的典型皮疹,组织病理学表现也不同。
与脂溢性皮炎鉴别: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红斑、油腻性鳞屑,但一般无毛囊性角化丘疹及角质栓,组织病理学上与毛囊角化病有明显区别。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搔抓和刺激病变部位。在阳光强烈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因为阳光可能会加重皮肤的损伤。对于皮肤干燥的患者,可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改善皮肤的干燥状态。
局部治疗: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等,维A酸类药物可以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改善角化异常,但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如红斑、脱屑等,使用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适应。也可外用角质松解剂,如水杨酸软膏等,帮助松解角质栓,改善皮肤的角化情况。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系统使用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等,但此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致畸、肝肾功能损害等,使用前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毛囊角化病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局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度刺激儿童皮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皮肤外观的改变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需要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疏导。
女性患者:育龄期女性患者在考虑使用维A酸类药物等系统治疗时,要充分了解药物的致畸作用,在用药期间需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怀孕、计划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禁止使用此类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皮肤本身就有一定的退行性改变,患毛囊角化病时,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局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皮肤的耐受性,可能需要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减轻皮肤症状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