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间的异常通道,属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肛窦解剖结构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多样且分型复杂,诊断依赖体格、影像及特殊检查,治疗以清除病灶、保护功能为核心,包括药物和手术方案,特殊人群需注意个体化治疗,预防需注重饮食、排便、卫生及运动管理。
一、肛瘘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为肛腺感染后形成脓腔,破溃后形成瘘管。发病机制主要与肛窦解剖结构异常有关,肛窦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残渣,引发细菌滋生,导致肛腺感染。感染扩散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部分患者可因克罗恩病、结核等全身性疾病继发肛瘘。研究显示,肛瘘患者中约70%存在肛窦炎病史,提示肛窦感染是主要诱因。
二、肛瘘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1.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肛周持续性或间歇性流脓,脓液量与瘘管位置相关,高位肛瘘脓液较少但伴有肛门坠胀感;局部瘙痒由脓液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疼痛多因瘘管堵塞或感染加重导致,表现为胀痛或跳痛;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为瘘管走行。
2.临床分型:根据瘘管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和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根据瘘管数量分为单纯性肛瘘(单一瘘管)和复杂性肛瘘(多个瘘管或分支);根据与肛管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和括约肌外型。复杂性肛瘘占比约15%~20%,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三、肛瘘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视诊可见肛周皮肤破溃口或瘢痕,触诊可扪及条索状瘘管,直肠指诊可判断瘘管与肛管括约肌的关系。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瘘管走行及内口位置,准确率达85%~90%;MRI对高位肛瘘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准确率超过95%。
3.特殊检查:亚甲蓝染色试验通过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溶液,观察肛管内染色点确定内口位置;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形态及分支情况。
四、肛瘘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1.治疗原则:以彻底清除病灶、保护肛门功能为核心,避免简单切开导致肛门失禁。
2.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轻度感染,抗生素(如头孢类、甲硝唑)可控制感染,但无法根治瘘管;中药坐浴(如黄柏、苦参煎剂)可缓解局部症状。
2.手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可行瘘管切开术或切除术,治愈率达90%以上;高位复杂性肛瘘需采用挂线疗法或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以保护肛门功能;瘘管填塞术(如生物蛋白胶)适用于部分低位肛瘘,但复发率较高。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因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手术需谨慎选择术式,避免损伤括约肌导致失禁;建议优先采用挂线疗法,术后需加强换药护理。
2.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术前需控制血糖、血压,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恢复期延长,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3.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肛瘘症状加重,但妊娠早期(前3个月)和晚期(后3个月)手术风险较高,建议中期行保守治疗,产后择期手术。
4.免疫抑制患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感染易扩散,需加强抗感染治疗,手术时机选择需谨慎,术后需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六、肛瘘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g),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可使肛瘘复发率降低30%。
2.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蹲(每次<5分钟),减少肛门压力;便秘患者可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但需避免长期依赖。
3.肛周卫生:便后清洁肛周,避免用力擦拭;可选用温水坐浴(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运动建议: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