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康复可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针灸推拿、药物辅助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多方面进行。早期康复介入,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被动、主动运动及平衡与步行训练,物理治疗有电刺激、低频超声,针灸推拿有针灸和推拿,药物有改善脑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还需进行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各环节均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
运动功能训练
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手脚的被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频率一般为每天3-4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血压波动等导致不良事件。
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患侧手脚的主动运动,从简单的握拳、伸指等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抓握物体、抬手、迈步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其进行主动运动,如让患儿抓取色彩鲜艳的玩具等;老年患者则需根据其身体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
平衡与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肢体运动基础后,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可从坐位平衡开始,逐步过渡到站位平衡,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在平衡与步行训练过程中,需注意安全,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使用辅助器具的类型和方式有所不同,要个性化选择。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电刺激方法可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有助于改善患侧手脚的肌肉力量。研究表明,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能够增加肌肉的收缩,对于中风后手脚无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同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电刺激的参数。
低频超声治疗:低频超声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恢复手脚的力量。超声治疗的频率和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要降低超声治疗的强度。
针灸推拿
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位,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对中风后手脚无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不同年龄患者的穴位刺激强度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穴位刺激强度相对要适中。
推拿: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对患侧手脚进行轻柔的推拿,如揉按肌肉、拿捏肌腱等,能够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有助于恢复手脚的运动功能。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频率,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推拿力度要格外轻柔。
药物辅助治疗
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等药物,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从而有助于改善手脚无力的症状。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用药需考虑个体差异。
神经营养药物:像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对中风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进而改善手脚无力的情况。但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甲钴胺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侧手脚穿衣的训练,从简单的穿脱袜子、鞋子开始,逐渐过渡到穿脱上衣、裤子等。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手脚功能情况提供适当的辅助,如使用辅助穿衣的工具等,不同年龄患者穿衣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同,要循序渐进。
进食训练:进行进食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主进食能力。如训练患者用患侧手握住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对于吞咽功能也有障碍的患者,要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老年患者在进食训练时更要注意防止误吸。
洗漱训练:包括洗脸、刷牙、梳头的训练等,让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在洗漱训练中,要选择适合患者手脚功能的洗漱用具,如使用长柄的牙刷等,以方便患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