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病变后血栓形成致脑缺血坏死,脑栓塞是栓子入脑动脉致血管闭塞致脑功能障碍,二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预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对发病和预后有影响,特殊人群发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等易致血栓形成。常见于中老年人,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等。发病急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无前驱症状。
二、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相对较稳定。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表现各异。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脑栓塞中发病最快的一种。神经系统症状多样,取决于栓塞的血管。常表现为突发的偏瘫、失语、抽搐等,因栓子易移动,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部位栓塞表现,如视网膜动脉栓塞可出现视力障碍,肾动脉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
三、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脑血栓形成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脑栓塞发病后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灶检出较CT敏感,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头颅MRI即可发现异常信号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梗死部位、范围等。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脑血管狭窄、闭塞部位及病因,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形成
急性期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rt-PA等,但有严格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脑循环(如使用丁苯酞等)、脑保护治疗(如依达拉奉等)、调控血压、血糖等。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脑栓塞
急性期治疗:以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止再栓塞等为主。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节律等。对于心源性脑栓塞,在发病2-3周内需注意抗凝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康复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类似,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五、预后
脑血栓形成: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梗死、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好;大面积梗死或重要功能区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脑栓塞:预后取决于栓子来源、栓塞血管大小、梗死部位及范围等。心源性脑栓塞复发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非心源性脑栓塞如脂肪栓塞等,预后也因具体情况而异。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和康复可能恢复部分功能,但也有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两者的发病和预后有不同影响。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易发生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增加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脑栓塞需特别谨慎,因为用药受到限制,治疗需综合考虑母婴安全;儿童发生脑栓塞多为非心源性栓子,需仔细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