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手足癣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直接接触、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均有风险)和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物品);易感染人群有儿童(免疫系统未熟、易接触公共设施)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患特定疾病或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保持手足清洁干燥、不共用物品)和公共场合注意(公共场合作好防护、保持场所清洁消毒)。
一、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与患有手足癣的人直接接触,比如握手、共用毛巾等,真菌可以从患者的病变部位传播到健康人的手足部位。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有人患有手足癣,共用一条浴巾,健康人就很容易被感染。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生活中可能更易与患病家人有亲密接触,所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真菌传播。
对于不同性别的人群,在日常的社交、生活接触中都存在感染风险,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由于不同性别人群的生活习惯略有不同,比如男性可能更常进行户外劳作等活动,若不注意卫生,感染风险可能相对略有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
从生活方式来看,经常进行体力劳动、手部容易频繁接触外界环境的人,如建筑工人等,由于手部与外界接触机会多,若接触到真菌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清洁,就更容易感染手足癣。而有手足癣病史的人,如果生活方式未改变,再次接触真菌源时也容易复发并传播给他人。
2.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物品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的地面、毛巾、拖鞋等物品。真菌可以在这些物品上存活一段时间,如果健康人接触到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清洁手部或足部,真菌就可能侵入皮肤导致感染。例如,在公共浴室使用了被污染的拖鞋,就有可能感染手足癣。对于儿童来说,在公共浴室等场所活动时,由于皮肤娇嫩且卫生防护意识相对较弱,接触污染物品后感染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二、易感染人群及特点
1.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且儿童在生活中可能更频繁地接触公共设施,如幼儿园的玩具、公共的游乐场所等,如果这些物品被真菌污染而未得到及时清洁,儿童接触后就容易感染手足癣。例如,有些幼儿园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患有手足癣后未彻底消毒就再次使用,其他儿童接触后就可能患病。
2.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手足癣,而且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也比较困难。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可能存在一定障碍,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感觉功能,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害,并且感染后不易愈合。
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了手足癣的感染风险-并且感染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真菌感染问题-同时要注意预防传播给他人。
三、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手足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手足-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指(趾)间部位-尽量保持皮肤干燥。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洗脚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清洁手足-避免真菌残留感染。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等个人物品-家中有手足癣患者时-要将患者的物品与健康人的物品分开-并且定期对患者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阳光下暴晒毛巾等物品。
2.公共场合注意事项
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尽量穿着拖鞋-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减少感染真菌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可以准备专门的儿童拖鞋-并且教育儿童不要光脚在公共浴室等场所行走。
注意保持公共场合的卫生清洁-相关场所应定期对地面等公共设施进行消毒-降低真菌传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