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方面,且针对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腹部外形、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检查压痛等,叩诊判断鼓音、移动性浊音,听诊听肠鸣音改变;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可了解血液情况、电解质及泌尿系统状况;影像学检查有X线、CT、超声,各有优缺点及适用情况。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表现不典型,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儿童病情变化快,应选无创或低辐射检查并及时纠正脱水等;孕妇要避免辐射检查,必要时做好防护并关注心理状态。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者腹部外形,若出现明显的肠型及蠕动波,可能提示肠梗阻。对于体型较瘦的患者,肠型及蠕动波可能更易观察到。而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仔细检查。急性肠梗阻患者可能有腹部膨隆,尤其是低位肠梗阻时,全腹膨隆较为明显。
2.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单纯性肠梗阻时,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出现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对于老年人,由于痛觉减退,腹部压痛等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警惕。
3.叩诊:当肠腔内有大量气体积聚时,叩诊呈鼓音。若腹腔内有渗液,可出现移动性浊音,提示可能存在绞窄性肠梗阻。
4.听诊: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梗阻时肠鸣音会发生改变。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高调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听诊时间一般应不少于5分钟,以准确判断肠鸣音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肠梗阻患者可能因脱水、血液浓缩而出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升高。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如绞窄性肠梗阻并发肠坏死、腹膜炎时。
2.血生化:检测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肾功能和血气分析。肠梗阻患者常伴有呕吐、禁食等情况,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例如,频繁呕吐可导致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老年人和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更需要密切监测。
3.尿常规:脱水时尿比重可升高。若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合并感染或其他疾病。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常用方法。典型表现为肠管扩张,肠腔内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X线检查可显示出肠腔内的气体。但早期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时,X线表现可能不典型。对于儿童,由于其肠管较细,气体积聚可能不明显,X线诊断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原因和程度。对于怀疑有肿瘤、肠扭转等病因引起的肠梗阻,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但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孕妇应谨慎使用。
3.超声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等肠梗阻表现,还能观察到肠壁的厚度、有无肿物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无辐射,可作为初步筛查方法,尤其适用于孕妇和儿童。但超声检查结果受检查者经验和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敏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在检查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全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的影响。
2.儿童:儿童肠管较细,病情变化快。在进行检查时,要尽量选择无创或低辐射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同时,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儿童哭闹影响检查结果。儿童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需要及时纠正。
3.孕妇:孕妇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CT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若病情需要必须进行X线或CT检查,应做好腹部防护措施,减少对胎儿的辐射暴露。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