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方面均有不同,新冠病毒传染性强、重症风险高,普通感冒多为自限性、症状轻预后好。
普通感冒: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其中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鼻病毒有100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较弱。
临床表现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而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普通感冒:
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一般5~7天可痊愈。
流行病学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传染性较强,属于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人群普遍易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普通感冒:
传染性相对较弱,一般呈散发状态,不会引起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但不会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规模爆发特点。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诊断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主要依靠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此外,血清学检测(如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也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一般发病后1周左右可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具有诊断意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可发现肺部炎症等改变,有助于病情评估。不同年龄患者在核酸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等方面可能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在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
普通感冒: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一般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如典型的鼻部症状伴轻微全身症状等即可初步诊断,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病原学检测来确诊,除非是为了与其他特殊病原体感染进行鉴别诊断等情况。
治疗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针对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型患者实行集中隔离管理,大多可在短期内康复;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在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抗病毒治疗(如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免疫治疗等。在儿童患者治疗中,需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用药等方面需更加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方式缓解症状。
普通感冒:
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感冒症状,一般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病情较重或发热者可适当应用解热镇痛药物等对症治疗药物。由于普通感冒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除非是合并有明确的流感病毒感染等特殊情况才考虑使用相应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预后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重症高危人群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肺部纤维化等后遗症影响肺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患者多数预后良好,而老年患者预后受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普通感冒:
预后通常良好,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后可完全康复,对身体的长期影响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