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常见肛肠疾病,由细菌感染(多因肛腺感染扩散)及外伤、全身性疾病、饮食等其他因素引发,有疼痛、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不同部位表现不同,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用抗生素、坐浴、理疗,手术是切开引流,需保持肛门清洁、合理饮食、积极治相关病、避免久坐来预防。
一、定义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
二、病因
细菌感染:大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的侵入,引发肛腺炎,炎症向肛门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因为这些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感染极易蔓延,从而形成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多为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其他因素:外伤也可能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比如异物损伤、直肠内异物引起的感染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肛管直肠局部黏膜抵抗力下降,也容易诱发感染形成脓肿。
三、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初始为胀痛,随后逐渐加重为跳痛。若脓肿位置较深,疼痛可能表现为直肠坠胀感;位置表浅的脓肿,疼痛较为明显,坐立不安,行走不便。
发热:脓肿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
局部红肿:病变部位可出现红肿,触之有硬结,压痛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红肿部位可逐渐变软,波动感明显。
不同部位脓肿的表现
肛周皮下脓肿: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
坐骨直肠窝脓肿:患侧出现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可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等。体检时患侧臀部红肿,触痛明显,有深压痛,后期可触及波动感。
骨盆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寒战、乏力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仅有直肠坠胀感及骶尾部疼痛,可伴有排尿困难。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壁处有隆起、压痛及波动感。
四、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肛门直肠周围,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波动感等表现。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肿块、压痛及波动感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脓肿的位置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肛门直肠周围的脓肿,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CT或MRI检查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可经验性应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用药时间一般根据病情而定,通常需要使用数天至数周,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部分较小的脓肿可能经抗生素治疗后消退。
温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肛门局部清洁。
局部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炎症吸收。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切开引流,以防止感染扩散。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肛周皮下脓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切开引流;坐骨直肠窝脓肿多采用弧形切口切开引流;骨盆直肠窝脓肿可在直肠壁穿刺抽脓后,经直肠壁切开引流等。
六、预防
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长期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因为便秘时干硬的粪便容易损伤肛窦,腹泻时肠道细菌容易侵入肛窦引发感染。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时治疗肛窦炎等肛周疾病,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应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