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有局部症状如红肿、疼痛、硬结和全身症状如发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抬高患肢、局部制动)、药物治疗(局部外用、全身用药)、物理治疗(热敷、红外线照射);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治疗需谨慎,老年人要监测全身和关注基础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要观察导管并遵无菌操作。
一、静脉炎的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红肿:静脉走行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红、肿胀,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例如外周浅静脉发生炎时,可见病变静脉区域皮肤发红,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2.疼痛:患者可感到静脉走行部位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灼痛等,在活动肢体或按压静脉时疼痛可能加剧。比如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时,患者局部会有明显疼痛不适。
3.硬结:炎症刺激下,静脉周围组织可能形成硬结,触之质地较硬,这是由于组织水肿、细胞浸润等原因导致局部组织增厚。
(二)全身症状
1.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反应,当炎症较明显时,体内会产生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发热。但如果是严重的静脉炎,也可能出现高热情况。
二、静脉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抬高患肢:对于外周浅静脉炎患者,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上肢静脉炎时,可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下肢静脉炎时,可适当垫高腿部。
2.局部制动:避免病变静脉部位的过度活动,防止炎症进一步加重。比如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时,应减少置管侧肢体的大幅度活动。
(二)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药物,多磺酸粘多糖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促进水肿吸收等作用,能缓解静脉炎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2.全身用药:如果静脉炎伴有全身感染症状或炎症较严重时,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抗生素的使用需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避免滥用。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在静脉炎早期(一般指24-48小时内),可能不建议热敷,而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采用湿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但如果是血栓性静脉炎,热敷需谨慎,避免导致血栓脱落。
2.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
三、不同人群静脉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静脉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静脉穿刺、留置针使用等有关,局部症状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
2.注意事项:儿童静脉炎治疗时,物理治疗需更加谨慎,热敷温度要严格控制,避免烫伤儿童娇嫩的皮肤。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局部外用药物等。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静脉炎可能与血管弹性差、长期卧床、静脉穿刺次数多等因素有关,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局部炎症可能恢复较慢。
2.注意事项:老年人静脉炎治疗时,要注意监测全身情况,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炎症可能更容易扩散。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皮肤耐受性,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皮肤损伤。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更加关注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加重静脉炎的病情。
(三)特殊置管人群
1.中心静脉置管患者:
特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可能与导管材质、留置时间、操作污染等因素有关,局部炎症可能伴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表现,如导管周围红肿加重、有分泌物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注意事项:对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要密切观察导管情况,如怀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需要拔除导管。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