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可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感觉障碍(浅感觉异常、深感觉异常)、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吞咽障碍(吞咽困难)、情感障碍(抑郁、焦虑),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等的患者表现各有特点,需关注并针对性护理干预。
肌张力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肢体显得松软无力。肌张力的异常变化与脑部受损区域及程度相关,对于儿童患者,若因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导致中风偏瘫,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功能变化。
感觉障碍
浅感觉异常: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的减退或异常。患者可能感觉患侧肢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不灵敏,比如用针轻刺患侧皮肤时,反应不如健侧明显;在触摸患侧肢体时,感觉的敏锐度降低。这是因为负责传导浅感觉的神经纤维受到影响,不同年龄段和病史的患者都可能出现此类浅感觉障碍,例如长期吸烟、有高脂血症的中年患者,脑血管病变后浅感觉异常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深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位置觉、运动觉的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在闭眼时难以正确判断肢体的运动状态,如不能准确完成指鼻试验等。深感觉的正常维持依赖于完整的神经传导系统,脑部病变累及相关神经结构时会导致深感觉异常,对于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多年的患者,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基础上再发生中风,深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会更为复杂。
言语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流畅地表达,表现为说话费力、语量减少、讲话不连贯,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附近的区域受损,影响了语言运动中枢对发音器官的控制,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例如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若有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发生运动性失语的可能性需要密切关注。
感觉性失语: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内容,但自己可以发音说话,不过所说的话语缺乏逻辑性,难以被他人理解。其病变部位涉及语言的感觉中枢,使得对听到的语言信息无法正确处理,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中老年男性患者,酒精可能对脑部神经有损害,在此基础上发生中风后更易出现感觉性失语。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例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这与脑部病变影响了与记忆相关的脑区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受此影响,儿童患者若因先天性脑血管问题导致中风,记忆力减退可能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需要早期进行干预评估。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项任务,容易被外界干扰打断。认知障碍的程度因患者脑部受损的具体情况而异,有脑部外伤病史基础上再次发生中风的患者,认知障碍可能会更为明显,需要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协助和引导。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时食物难以顺利通过咽部和食管进入胃部,可能出现呛咳现象,尤其是在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吸。吞咽障碍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吞咽中枢及相关神经支配,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患者均可能出现,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吞咽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退化,发生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整和护理,避免误吸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情感障碍
抑郁: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等表现,对生活缺乏积极性。中风后情感障碍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影响了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有关,不同性别患者都可能出现,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一些,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必要的干预。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可能担心疾病的预后、自身的身体状况等。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患者对中风后生活改变的适应困难有关,有既往心理疾病史的患者在中风后焦虑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