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有不同临床表现特点,儿童与成人症状有差异且儿童易有呼吸系统外表现,影像学上X线多样且动态变化、CT更细致,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及核酸检测各有特点,不同人群中儿童高发且需密切护理、成人病情轻重不一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表现
儿童与成人有差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患儿有发热,热型不定,可呈低热、中度发热至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热程多1-3周;咳嗽为突出症状,初期为干咳,后可转为顽固性剧咳,有的似百日咳样咳嗽,咯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甚至有痰中带血,部分患儿可伴有咽痛、流涕、头痛等症状。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咳嗽同样较为常见,也可伴有乏力、肌痛等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外表现:可累及多个系统,如皮肤可出现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等,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神经系统可出现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肢体麻木无力等;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体征特点
肺部体征: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部分患儿可闻及干湿啰音,但体征相对较轻;少数病情较重患儿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及胸膜摩擦音等。
二、影像学特点
1.X线表现
多样表现:肺部X线改变多种多样,可为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两肺下野及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可为间质性肺炎改变,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及网织状阴影;也可为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类似大叶性肺炎改变,但大叶实变者较少见。
动态变化:肺部病变吸收较为缓慢,与临床症状有时不平行,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时,肺部X线阴影可能仍未完全吸收。
2.CT表现
更细致显示: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可呈磨玻璃样改变,也可伴有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等,对于早期病变及不典型表现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常规
白细胞变化: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稍增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正常或轻度降低,与细菌感染所致肺炎有所不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多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2.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抗体:肺炎支原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IgG抗体:IgG抗体出现稍晚,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可用于回顾性诊断。
3.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
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尤其是在抗体检测尚未出现阳性时,能更早明确病原学诊断。
四、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人群
发病情况:儿童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15岁儿童相对多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可能出现的呼吸系统外并发症,因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发育尚不成熟,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护理注意:在护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对于有发热的儿童,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根据体温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成人人群
发病特点:成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相对儿童可能较轻,但也有部分成人病情较重,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的成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成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使基础疾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治疗考量: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使用抗感染药物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