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链球菌等感染致肺段或肺叶病变,起病急、有典型热型与痰液表现等;小叶性肺炎多由多种菌继发于其他病,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有散在斑片影,治疗均需用抗生素,预后大叶性肺炎多数良好,小叶性肺炎婴幼儿等预后相对差。
一、病因方面
1.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易侵入肺泡,在肺泡内繁殖,引起肺泡壁炎症,进而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多见于青壮年,常因受凉、劳累等诱因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引发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多由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等。婴幼儿、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小叶性肺炎,因为这些人群的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袭。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引发小叶性肺炎。
二、病理方面
1.大叶性肺炎:病理改变通常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物;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充满红细胞、纤维素等,病变肺叶实变,质地变实如肝脏;灰色肝变期,肺泡内红细胞逐渐被白细胞取代,病变肺叶仍实变,但颜色变为灰白色;溶解消散期,渗出物被溶解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其病变多从肺泡开始,迅速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
2.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变呈多发性、散在分布于两肺各叶,尤以两肺下叶和背侧多见。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1cm左右(相当于小叶范围),病灶中央常可见受累的细支气管,周围肺泡腔充满脓性渗出物。
三、临床表现方面
1.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患者伴有咳嗽,初期为干咳,随后可咳出铁锈色痰,这是大叶性肺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同时,患者有胸痛,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出现典型的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
2.小叶性肺炎:起病较缓慢,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痰液可为脓性。婴幼儿症状往往较重,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体温可高可低,多为不规则热。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病灶融合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但不如大叶性肺炎典型。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1.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在充血水肿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多;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表现为大片均匀的致密阴影,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溶解消散期阴影逐渐吸收,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最终可完全消散。
2.小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可见散在的斑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大片状。
五、治疗方面
1.大叶性肺炎:主要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给予退热治疗,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
2.小叶性肺炎:同样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由于其病原菌多样,可能需要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等。
六、预后方面
1.大叶性肺炎: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良好,可完全恢复正常,病变肺组织能完全修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如果患者体质较弱、治疗不及时或出现并发症,如脓胸、肺脓肿等,则预后可能较差。
2.小叶性肺炎:一般来说,经过积极治疗也可痊愈,但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