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由左心衰竭等引起,发病与肺循环淤血等有关,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中老年人多见,需限钠、避劳累激动等;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与接触变应原等有关,任何年龄可发病,儿童青少年多见,有过敏史等,需避变应原等,两者在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其影响和应对上均有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左心房压力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及肺泡,影响气体交换。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等有关,常因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物理化学刺激等诱发。
二、临床表现
心源性哮喘:患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发作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强迫端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三、辅助检查
心源性哮喘: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如肺门阴影增大、KerleyB线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
支气管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如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可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心源性哮喘:治疗主要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应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肺水肿;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但需注意其在心肌缺血、缺氧时易中毒)等。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缓解气道痉挛,抗炎等。常用药物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两者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心源性哮喘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基础心血管病史;支气管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有过敏史的儿童更易患支气管哮喘。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诱发因素;中老年人患心源性哮喘时,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严格控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冠心病患者需规范治疗,避免心肌缺血发作。
性别:一般来说,两者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支气管哮喘中,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病情有变化,需注意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心源性哮喘在不同性别上的发病差异主要与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有关。
生活方式:心源性哮喘患者需注意限制钠盐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避免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对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室内被褥清洁、定期清洗等,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
病史:心源性哮喘患者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病史,如长期高血压未良好控制、有心肌梗死病史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过敏病史或哮喘家族史,既往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长期管理,心源性哮喘患者要遵循心血管疾病的长期治疗方案,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要长期规范使用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以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