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小溃疡,因便秘等致肛管皮肤被撕裂,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肛周脓肿等致,有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两者在病变部位、症状表现、检查表现有区别,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及相应注意治疗事项。
一、肛裂
(一)定义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烈疼痛。
(二)病因
1.便秘:长期便秘使粪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肛管皮肤被撕裂。例如,研究发现约84%的肛裂患者有便秘病史,干结粪便通过肛管时机械性损伤肛管皮肤是主要原因之一。
2.肛管狭窄: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肛门手术等导致肛管狭窄,排便时易损伤肛管皮肤。
3.感染:肛管周围炎症,如肛窦炎等,炎症蔓延至肛管皮肤,引起溃疡。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排便时和排便后疼痛明显,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出现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排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到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才逐渐缓解。
2.便血:便血程度不一,一般为便纸上带血或滴血,量较少。
3.便秘: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导致便秘,便秘又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二、肛瘘
(一)定义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二)病因
1.肛周脓肿: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引流不畅,日久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肛瘘。据统计,约50%的肛瘘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
2.感染:肛管直肠周围感染,如肛窦炎等,炎症蔓延形成肛瘘。
3.损伤:直肠肛管外伤,如吞咽异物或肛门直肠手术等,可导致继发感染形成肛瘘。
(三)临床表现
1.流脓: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其主要症状。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肿痛:当瘘管阻塞或脓液排出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再次出现局部肿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破溃,症状缓解。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而出现湿疹样改变。
三、肛裂与肛瘘的区别
1.病变部位:肛裂主要是肛管皮肤的裂伤形成的溃疡;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的病理性管道。
2.症状表现:肛裂主要症状为疼痛、便血、便秘;肛瘘主要症状为流脓、肿痛、瘙痒。
3.检查表现:肛裂检查时可见肛管后正中线上的纵行溃疡;肛瘘检查可在肛周皮肤发现外口,经外口注入亚甲蓝可找到内口,或通过直肠指诊、肛门镜等检查发现瘘管等结构。
四、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肛裂多与便秘有关,比如婴幼儿若喂养不当,食物中膳食纤维过少,易引起便秘。家长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儿童肛瘘多因肛周脓肿引起,由于儿童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肛周感染后易发展为肛瘘,一旦发现肛周有异常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
(二)孕妇
孕妇是肛裂和肛瘘的高发人群。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容易引起便秘,是导致肛裂的重要因素。同时,孕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肛周感染风险,易引发肛瘘。孕妇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对于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坐浴等非手术方法缓解症状;对于肛瘘,一般在孕期先控制症状,待分娩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是肛裂的常见诱因。同时,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肛周感染后愈合能力较差,肛瘘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若患有肛裂或肛瘘,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