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与脑梗塞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脑溢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致微动脉瘤破裂,发病急,CT可见高密度病灶,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脑梗塞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多因脑血管粥样硬化,症状进展稍缓,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更易发现,治疗有溶栓、药物等,预后与梗塞面积等有关且有再发风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所致。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发病风险不同,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老年人等脑梗塞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而脑溢血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血压控制不佳是重要诱因。
二、临床表现
脑溢血:发病较急,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头痛多为剧烈头痛,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如果出血部位在脑叶,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等症状;如果是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循环障碍等。
脑梗塞:症状相对脑溢血进展稍缓,多数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一过性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可自行缓解,但易复发。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意识模糊、跌倒等;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产褥期)发病表现可能因身体状态不同而有特点。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溢血: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刻就能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病灶,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出血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
脑梗塞: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早期主要靠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梗死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塞诊断价值更高,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发现缺血病灶。
四、治疗原则
脑溢血:治疗原则为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及防治并发症。如果出血量较小,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止血等;如果出血量较大,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等。
脑梗塞:治疗原则为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代谢药物等。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需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使用需调整剂量;妊娠期女性脑梗塞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等。
五、预后情况
脑溢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小、出血部位较局限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能恢复较好,部分可不留明显后遗症;但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重要(如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
脑梗塞:预后与梗塞面积、治疗时机等有关。小面积脑梗塞患者如果治疗及时,多数预后较好;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多有严重后遗症。而且脑梗塞患者存在再发梗塞的风险,需要长期二级预防。不同人群预后也有差异,年轻人发生脑梗塞如果能去除病因,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且恢复时间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