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常见症状有便血、肠道刺激症状、腹部包块,儿童和老年人症状有差异;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术、EMR、ESD)、手术治疗(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儿童治疗需谨慎选创伤小方式,老年人治疗前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一、结肠息肉的症状
(一)常见症状
1.便血:多为间断性便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部分患者可能仅在粪便表面看到少量血迹,若息肉较大且位置靠近肛门,可能出现较多量便血。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的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症状,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相对更容易引起便血。
2.肠道刺激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刺激症状。比如,有些患者会感觉腹部隐痛,或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一般认为,当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时,出现肠道刺激症状的概率相对较高。
3.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自己可摸到腹部包块,尤其是乙状结肠降结肠部位的息肉,当息肉较大时,有可能在腹部触及。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在息肉较大且位置较表浅时才会出现。
(二)不同人群的症状差异
1.儿童:儿童结肠息肉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便血症状,多为无痛性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不多。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可能发现孩子粪便带血而就医。例如,儿童结肠息肉中以错构瘤性息肉较为常见,如幼年性息肉,主要表现就是便血。
2.老年人:老年人结肠息肉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便血外,更易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等症状,且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会掩盖结肠息肉的症状。另外,老年人结肠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重视。
二、结肠息肉的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对于有蒂的息肉,可通过高频电刀将息肉完整切除。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多可通过这种方法切除。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无蒂或广基的较小息肉。对于直径在2厘米以内的无蒂息肉可采用EMR,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切除。研究表明,EMR对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切除的完全率较高,可达90%以上。
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可采用ESD。该方法能够将较大的息肉完整切除,而且可以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对于一些直径3-5厘米的广基息肉,ESD可以较完整地切除病变,其整块切除率较高。
(二)手术治疗
1.开腹手术:当息肉较大、位置特殊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时,可能需要开腹手术。比如,息肉位于结肠近肝曲、脾曲等部位,内镜下操作困难,或者息肉怀疑有恶变且范围较广时,会考虑开腹手术。开腹手术可以直接暴露病变部位,完整切除息肉并进行肠道重建等操作。但开腹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2.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适用于部分结肠息肉的治疗。对于一些位置相对适中、有一定操作空间的息肉,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例如,对于乙状结肠部位的息肉,腹腔镜下可以较清晰地显露病变,进行息肉切除。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较轻,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三)不同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结肠息肉治疗时需特别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如能在内镜下切除的,优先选择内镜下治疗,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创伤大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儿童息肉多为良性,内镜下切除效果较好。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结肠息肉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对于能内镜下治疗的尽量内镜下治疗,若需手术治疗,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