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与变态反应等有关,分急、亚急、慢性期,表现多样且好发部位因人群而异;皮肤过敏是皮肤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分接触、食物、吸入性,有相应表现;湿疹靠病史等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皮肤过敏依过敏原等诊断,需与湿疹鉴别;湿疹综合治疗,局部按分期用药,系统用抗组胺药等,婴幼儿用药需温和;皮肤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用抗组胺药等,明确过敏原可脱敏,不同人群预防有别。
皮肤过敏:是指皮肤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皮肤症状,过敏原种类繁多,包括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发病机制主要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与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触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表现,多为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边界较清楚,瘙痒剧烈,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如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湿疹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异,例如婴幼儿湿疹好发于头面部,与婴儿皮肤薄嫩、易受刺激等因素有关;成年人湿疹可能因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手部等暴露部位多发。
皮肤过敏:
接触性皮肤过敏:有明确的接触史,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边界清楚,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例如接触金属饰品后耳部出现红肿、瘙痒等表现。
食物性皮肤过敏:食用过敏食物后,可在口周、面部、躯干等部位出现红斑、风团,伴有瘙痒,严重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食物过敏的种类不同,婴幼儿常见牛奶、鸡蛋过敏,成人可能对海鲜等过敏。
吸入性皮肤过敏:接触花粉、尘螨等吸入物后,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可伴有打喷嚏、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季节变化时,花粉过敏人群症状可能加重,不同性别在过敏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处于花粉多的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易治愈;神经性皮炎常有阵发性剧痒,皮肤苔藓样变明显,无渗出倾向,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部位。
皮肤过敏:主要依据过敏原检测、病史及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要与湿疹等鉴别,皮肤过敏一般有明确过敏原接触或摄入史,起病急,去除过敏原后症状缓解较快,而湿疹病因相对复杂,多为慢性过程。
治疗与预防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局部治疗根据湿疹分期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等,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止痒,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婴幼儿皮肤薄嫩,用药需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皮肤过敏: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和治疗皮肤过敏的关键;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如氯雷他定等,严重过敏反应可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可考虑脱敏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在预防上需注意,例如过敏体质人群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选择合适的化妆品避免接触性过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