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静脉曲张是因盆腔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等致静脉扩张迂曲,累及子宫、卵巢等静脉系统,解剖、血流动力学及其他因素可致其发病,有疼痛、月经紊乱等表现,可通过超声、盆腔静脉造影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重症,妊娠期和老年女性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关注与护理。
一、定义
盆腔静脉曲张是一种由于盆腔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等原因导致的静脉扩张、迂曲的病理状态,主要累及盆腔的子宫静脉、卵巢静脉等静脉系统。
二、病因
1.解剖因素
女性盆腔静脉数量较多,且静脉壁相对薄弱,缺乏相应的静脉瓣结构来有效阻止血液逆流,这使得盆腔静脉更容易发生扩张。例如,正常情况下盆腔静脉的结构特点就为其发病提供了一定的解剖学基础。
盆腔静脉丛相互交通吻合丰富,形成复杂的静脉网络,当其中某一部分静脉回流受阻时,容易影响到整个静脉丛的血液回流。
2.血流动力学因素
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可能影响盆腔静脉的血流。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分娩过程中的用力等也可能对盆腔静脉造成一定的压力变化,增加了盆腔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比如,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盆腔静脉曲张。
长期站立、便秘等情况会使腹压增加,进而影响盆腔静脉的回流,促使盆腔静脉曲张的发生。长期站立的人群,由于重力作用,盆腔静脉回流相对困难,腹压增加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3.其他因素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盆腔静脉壁弹性逐渐下降,静脉瓣功能也可能出现减退,这使得年龄较大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盆腔静脉曲张。
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增加盆腔静脉曲张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主要表现为盆腔区域的慢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坠胀感、酸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在月经前期、长时间站立或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例如,一些长时间站立工作的女性患者,在工作一天后盆腔疼痛会明显加重。
2.月经紊乱
可出现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这是因为盆腔静脉曲张影响了盆腔的血液循环,进而对女性的内分泌及生殖系统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白带增多等症状,这与盆腔静脉淤血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状态改变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晰显示盆腔静脉的形态、内径等情况,能够发现静脉扩张、迂曲等异常改变。例如,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子宫静脉、卵巢静脉等是否有明显的扩张现象。
2.盆腔静脉造影
这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之一。通过向盆腔静脉内注入造影剂,能够直观地显示静脉的形态、回流情况等,明确是否存在盆腔静脉曲张以及病变的程度等。
五、治疗与干预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的措施,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适当休息时抬高臀部以促进盆腔静脉回流;对于有便秘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便秘,以降低腹压,减轻盆腔静脉的回流压力。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静脉张力的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过药物治疗主要是起到辅助缓解症状的作用。
2.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静脉结扎术等,通过手术来纠正静脉的异常解剖结构,改善静脉回流情况。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选择。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盆腔静脉曲张时需特别注意,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妊娠本身可能加重盆腔静脉曲张的症状,同时要关注对妊娠过程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加重盆腔静脉回流负担的行为,休息时可适当采取左侧卧位等有助于盆腔静脉回流的姿势。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盆腔静脉壁弹性更差,发生盆腔静脉曲张后,要更加注意日常的护理和观察。在活动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加重而引发不适。同时,对于老年女性的治疗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