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刺和鸡眼的定义、症状表现、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肉刺是甲周皮肤表皮角质层分离形成的翘起三角形肉刺,多因皮肤干燥、不良习惯等引发,常出现在指甲周围,较小且疼痛轻,可剪去并保湿,感染时用抗生素药膏;鸡眼是足部受挤压摩擦形成的圆锥状角质增生,好发于足部易受压处,疼痛明显,治疗方法有药物、物理及手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处理要小心、选合适鞋子,老年人注意防感染、选宽松鞋,糖尿病患者注重足部护理、及时就医,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治疗要遵医嘱并选合适鞋子。
一、定义
1.肉刺:肉刺通常指的是逆剥,是甲周皮肤的表皮角质层发生分离,形成翘起的三角形肉刺。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干燥、摩擦、啃咬指甲等不良习惯,导致角质层失去水分,角质层与下面的皮肤分离而形成。
2.鸡眼:鸡眼是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而发生的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性损害。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长期行走或站立,使足部某一部位长期受压和摩擦,导致局部皮肤角质层过度增生,就容易形成鸡眼。
二、症状表现
1.肉刺:多发生在指甲周围,表现为翘起的、三角形的、类似刺状的小表皮角质层,尖端指向手指或脚趾末端,通常只有一个或几个,大小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很大。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轻微的疼痛,尤其是在肉刺受到牵拉或摩擦时,疼痛会更加明显。
2.鸡眼:好发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等容易受到挤压和摩擦的部位,也可见于趾背及足跟。通常为单个,也可多个同时存在。外观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因角质栓尖端压迫真皮层内末梢神经,站立或行走时会引起疼痛,疼痛程度相对较明显。
三、发病原因
1.肉刺:主要与局部皮肤干燥有关,如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洗手后未及时涂抹润肤霜等,会使指甲周围皮肤水分流失,导致角质层干燥、分离。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咬指甲、过度修剪指甲等,也会损伤甲周皮肤,增加肉刺的发生几率。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可能会有啃咬指甲的习惯,更容易出现肉刺;老年人皮肤干燥,也较容易发生。
2.鸡眼: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机械性摩擦和压迫引起。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号偏小、鞋头过窄、高跟鞋等,会使足部局部承受过大的压力;职业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的教师、售货员等,足部持续受到挤压和摩擦,也容易诱发鸡眼。肥胖人群由于足部承受的压力更大,发生鸡眼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治疗方法
1.肉刺:对于较小的肉刺,可以使用锋利且清洁的指甲剪,在消毒后小心地将肉刺齐根剪断,然后涂抹护手霜或凡士林等保持局部皮肤湿润。如果肉刺周围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需要使用抗生素药膏进行治疗。
2.鸡眼:治疗方法多样。可以使用鸡眼膏外贴或鸡眼软膏外敷,使鸡眼软化脱落。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激光、冷冻等,通过高温或低温破坏鸡眼组织。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处理肉刺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皮肤,防止感染。如果儿童出现鸡眼,应尽量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同时,要注意给孩子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鞋子过紧或过硬。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肉刺和鸡眼时,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如果使用药物治疗,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此外,老年人应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减轻足部压力。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末梢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足部感觉减退,发生肉刺和鸡眼后容易忽视,且一旦出现损伤,伤口愈合困难,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定期检查足部,发现问题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4.孕妇:孕妇在治疗肉刺和鸡眼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孕妇由于体重增加,足部压力增大,更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减轻足部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