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面血管瘤有颜色改变(新生儿血管瘤呈鲜或紫红、海绵状呈蓝紫)和形态异常(草莓状高出皮肤、海绵状为皮下柔软肿块);发生在头面部的血管瘤可致眼部视力问题、鼻部鼻塞、唇部增厚肿大,发生在四肢的可致上肢活动受限、下肢行走困难;婴幼儿期有快速增殖期(1-2个月内迅速增大)和消退前期(颜色变浅、范围缩小),儿童期有稳定或消退期(消退期可留后遗症);早产儿血管瘤生长快、并发症风险高,低体重儿血管瘤更隐匿且危害严重,需及时就医诊断干预
一、皮肤表面可见的症状表现
(一)颜色改变
1.新生儿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或肿块,边界清晰,颜色鲜艳,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部分早期可能呈淡红色,随着病情进展颜色逐渐加深、变深。例如,一项针对大量新生儿血管瘤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发现,约70%的新生儿血管瘤在出生后1-2个月内颜色开始逐渐变红并加深。
2.海绵状血管瘤:皮肤颜色可能呈现蓝紫色,这是因为其由扩张的血管窦组成,血液在其中潴留,使得皮肤外观呈现出相应的颜色改变。
(二)形态异常
1.草莓状血管瘤:多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形状类似草莓,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如米粒般,大的可占据身体较大面积。其表面不平整,呈颗粒状或分叶状。
2.海绵状血管瘤:往往表现为皮肤下柔软的肿块,边界不太清晰,可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病变部位皮肤可能正常或稍隆起。
二、病变部位的相关症状
(一)发生在头面部的血管瘤
1.眼部:若血管瘤累及眼部周围,可能会影响视力,导致视力下降、斜视等情况。例如,有研究报道,约10%-15%的头面部血管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问题,这是因为血管瘤压迫或侵犯了眼部的神经、血管等结构。
2.鼻部:可能引起鼻塞,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可能会影响面部发育。
3.唇部:可使唇部增厚、肿大,影响进食、说话等功能,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会因唇部血管瘤导致吸吮困难,影响营养摄入。
(二)发生在四肢的血管瘤
1.上肢:可能影响肢体的活动,若血管瘤较大,会限制上肢的伸展、屈曲等运动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肢体肌肉萎缩等情况。例如,对部分上肢血管瘤患儿的随访研究发现,约2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受限相关表现。
2.下肢: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血管瘤若生长在下肢,尤其是负重部位,会影响患儿的步态,严重时可能引起跛行等问题,同时还可能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皮肤温度改变等情况。
三、不同年龄段血管瘤的症状特点
(一)婴幼儿期
1.快速增殖期:多数在出生后1-2个月内开始,血管瘤会迅速增大,颜色加深,病变范围可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扩展。例如,一项追踪研究显示,约8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后3-6个月进入快速增殖期,在此期间体积可增长数倍。
2.消退前期:增殖期后进入消退前期,血管瘤颜色可能变浅,质地变软,病变范围开始有所缩小。
(二)儿童期
1.此时血管瘤可能处于稳定期或消退期,稳定期的血管瘤大小、形态基本无明显变化;消退期的血管瘤会逐渐缩小,颜色进一步变淡,皮肤可能逐渐恢复接近正常的外观,但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后遗症。
四、特殊人群的血管瘤症状特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的血管瘤症状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由于其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可能相对较快,且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更高。例如,早产儿的血管瘤更容易出现出血、感染等情况,因为其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同时血液循环等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影响血管瘤的稳定。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的血管瘤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更隐匿,但其潜在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由于体重低,身体储备功能差,血管瘤一旦发生病变,可能会对低体重儿的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如影响营养吸收、呼吸等功能。
血管瘤的症状因类型、发生部位、患者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观察到相关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