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颜色、伴随症状、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肛门指检及内镜检查表现是区分肠癌与痔疮的重要方面。肠癌便血颜色因部位而异,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发病年龄广,高危人群多,肛门指检可触及异常肿块,内镜可发现肿瘤;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有肛门肿物脱出、瘙痒潮湿等伴随症状,任何年龄可发病,诱因多,肛门指检无明显肿块,内镜肠道黏膜正常。
痔疮:痔疮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通常是在排便后滴鲜血,或者粪便表面附着鲜血,血液多不与粪便混合。这是因为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引起,排便时粪便摩擦痔疮表面的静脉丛,导致破裂出血,血液流出相对较直接,所以颜色鲜红且多不与粪便混合。不同人群中,比如女性妊娠期间由于盆腔静脉受压,容易诱发痔疮,便血表现也符合痔疮便血特点;长期久坐、便秘的人群,痔疮便血也以鲜红色、与粪便不混合为主要表现。
伴随症状
肠癌:除便血外,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坠痛等,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可能逐渐加重且持续存在;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长期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除便血外可能有腹胀、呕吐等表现;老年肠癌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其伴随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需要更细致排查。
痔疮:主要伴随症状是肛门肿物脱出,初期肿物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肛门瘙痒、潮湿,由于痔核脱出,分泌物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一般很少出现全身症状,除非长期大量便血导致严重贫血,才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不同人群中,如年轻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痔疮出血风险,但伴随症状仍以肛门肿物脱出、便血等为主;老年痔疮患者可能因胃肠蠕动减慢,便秘情况更严重,从而加重痔疮相关症状。
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
肠癌:发病年龄相对较广,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过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患者,癌变风险增加,发病年龄可能相对提前;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是肠癌的高发人群。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差距不是特别悬殊。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无论男女,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有肠道息肉形成,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极高。
痔疮: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儿童也可能患痔疮,不过相对少见;成年人中,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在妊娠后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容易引发痔疮;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由于肛周血液循环不畅,痔疮发病率较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痔疮的发生与上述诱因关系密切,比如儿童痔疮多与排便困难、腹泻等有关;老年人由于肛周组织松弛等原因,痔疮也较为常见。
肛门指检及内镜检查表现
肠癌:肛门指检对于直肠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及直肠内的肿块,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可有溃疡、菜花样改变等,指套可染血。内镜检查(如结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情况,可发现肠道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能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人群,在肠镜下表现可能因肿瘤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年轻女性的肠癌肿瘤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但内镜下仍可观察到肿瘤的大体形态等特征。
痔疮:肛门指检时一般触及柔软的静脉团,无明显肿块(除非是血栓性外痔等情况,可触及硬结,但与肠癌的肿块有本质区别),指套无血染。内镜检查时肠道黏膜正常,不会发现肠道内肿瘤性病变。不同人群进行肛门指检和内镜检查时,痔疮的表现相对典型且稳定,不会出现肠道内肿瘤的相关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