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临床表现有患肢肿胀、疼痛等不同部位及人群特点,体征检查可见患肢周径增粗、压痛、Homans征阳性等;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是首选,CTV用于复杂部位等,MRV无辐射优势,静脉造影是“金标准”但有创;血液检查中D-二聚体可辅助诊断,但其升高非特异,需结合各情况综合判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症状包括患肢肿胀、疼痛,尤其是站立或行走时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表现。不同部位的DVT有不同特点,如下肢DVT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的肿胀、疼痛等;上肢DVT相对少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DVT相对少见,但也可出现肢体肿胀等表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加仔细评估。对于有手术史、长期卧床、妊娠、产后等特殊病史人群,出现相关症状时需高度警惕DVT。
2.体征检查:可发现患肢周径增粗,一般小腿肿胀可测量踝上10cm处周径,大腿肿胀测量髌骨上15cm处周径,双侧相差超过1cm有临床意义;压痛,主要是深静脉走行部位压痛;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即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被动背屈踝关节时引起小腿深部疼痛,但该征特异性不高,阳性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是DVT诊断的常用首选方法,利用超声波对血管内血流情况及血管壁情况进行检测。它可以实时观察静脉直径、腔内回声、血流情况等。对于下肢DVT,能准确发现静脉内血栓,判断血栓的部位、范围等。其优势在于无创、可重复性好、价格相对低廉等。
不同人群应用:儿童DVT超声检查同样适用,可清晰显示血管情况;老年人由于血管壁可能有一定退变,但超声检查仍可有效进行;对于有手术史、长期卧床等病史人群,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是否存在DVT。
2.CT静脉造影(CTV):
原理及特点: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然后进行CT扫描,重建静脉图像,能清晰显示静脉血栓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等。对于复杂部位的DVT,如髂静脉、下腔静脉等部位的血栓,CTV能更准确地诊断。
适用情况: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静脉情况时可选用CTV。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对碘对比剂不过敏的情况下,CTV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但需考虑碘对比剂可能对肾功能的影响,尤其是老年人或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需谨慎评估。
3.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原理及优势: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静脉进行成像,无需对比剂也可显示静脉情况,对血栓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多平面成像,全面评估静脉系统。其优势在于对软组织分辨力高,不受骨骼等因素干扰,且无辐射。
不同人群应用:儿童DVT也可应用MRV检查,且无辐射优势更明显;老年人应用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若有则可能不适合行MRV检查;对于有特殊病史人群,如对含金属物质过敏等情况需谨慎评估。
4.静脉造影:
原理及局限性:是诊断DVT的“金标准”,通过向静脉内注入对比剂,直接显示静脉形态及血栓情况。但它是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对比剂过敏、静脉损伤等,目前多用于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的确诊手段。
三、血液检查
1.D-二聚体检测:
原理及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VT时由于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溶解,血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其他情况如手术、创伤、感染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一般来说,若D-二聚体低于一定值(如500μg/L,以ELISA法为例),可基本排除急性DVT。对于不同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变化,D-二聚体水平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仍可作为筛查指标之一;儿童DVT时D-二聚体也可升高,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手术史、妊娠等病史人群,D-二聚体升高需谨慎分析是否由DVT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