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手术有相应指征和方式,不同特殊人群有其诊治特点。
一、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1.手术史: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等病史,这是重要的线索,不同年龄、性别因生活方式不同手术史情况有差异,比如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风险相对较高。
2.症状出现时间:了解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发展过程。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因梗阻部位不同而异,若为小肠粘连梗阻,腹痛多位于脐周;结肠粘连梗阻时,腹痛可位于下腹部。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粪样物,提示梗阻部位较高或较严重。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结肠梗阻腹胀较显著。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少量排气排便,需注意鉴别。
2.体征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反跳痛和肌紧张。听诊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绞窄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可能;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立位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气平面及胀气肠袢,有助于诊断肠梗阻,但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有时可能难以明确区分具体粘连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管扩张、积液及肠壁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绞窄等情况,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粘连情况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恢复血容量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例如,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纠正酸中毒等。
3.抗感染: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细菌感染,预防和治疗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4.支持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等方式。
5.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包括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是否缓解,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者,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凶险,需尽早手术,否则可导致肠坏死、穿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无论年龄、性别,一旦怀疑绞窄应及时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者。
2.手术方式
粘连松解术:对于简单的粘连,可将粘连部位进行松解,恢复肠道的通畅。
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管因粘连引起绞窄、坏死,应切除坏死肠段并进行肠吻合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肠管的生长发育,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肠管。在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操作,避免再次形成新的粘连。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由于其肠道功能、耐受能力等与成人不同,在诊断时要更加仔细,避免漏诊;在治疗时非手术治疗要更加谨慎观察,手术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减少手术对其未来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在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到月经等生理情况对病情观察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