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是因静脉壁薄弱等致静脉迂曲扩张,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相应表现,检查有体格检查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静脉血栓是血液不正常凝结,有相应症状,检查有超声等,治疗分一般、抗凝等;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殊情况,需综合考量各自特点进行相应诊治。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静脉曲张
是静脉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功能不全或长时间站立等因素,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使静脉迂曲、扩张。例如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像教师、售货员等,下肢静脉承受较大压力,易发生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
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与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相关。比如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血流速度减慢,就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二、临床表现
静脉曲张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患肢酸胀、乏力,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呈蚯蚓状或团块状,站立时更为明显,久站后症状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湿疹样变甚至溃疡形成。
好发部位: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大隐静脉走行部位。
静脉血栓
症状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主要表现为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有压痛,行走时疼痛加剧。若为肺栓塞(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所致严重并发症),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好发部位:多见于下肢深静脉,如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等。
三、检查方法
静脉曲张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下肢静脉的形态,触诊能了解静脉的弹性、有无压痛等情况。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静脉的结构、血流情况,判断静脉瓣功能及有无反流等,是诊断静脉曲张常用且重要的检查方法。
静脉血栓
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能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评估血流情况。
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能直接显示静脉的形态、血栓的位置及范围等,但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超声检查会受限一些。
四、治疗原则
静脉曲张
非手术治疗: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缓解症状;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等一般处理。对于症状较轻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适用。
手术治疗: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等,适用于症状较明显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
静脉血栓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挤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抗凝治疗:是基础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促进血栓溶解,常用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使血栓溶解,但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取栓:对于病情严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但创伤相对较大。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发生静脉曲张相对较少,若出现相关情况需特别注意,可能与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检查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多倾向于保守治疗为主,如合适的弹力支持等,手术需严格评估风险。儿童静脉血栓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创伤等因素相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抗凝等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精准计算,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孕妇:孕妇是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由于孕期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因素,静脉回流压力增大。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穿戴医用弹力袜、适当活动、休息时抬高下肢等。静脉血栓在孕妇中也需重视,孕期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发生静脉血栓风险增加,治疗时要权衡抗凝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静脉曲张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静脉血栓的治疗中,抗凝治疗要密切监测出血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