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等,靠肛门直肠检查等诊断,可保守或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见于青壮年,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表现为疼痛、红肿热痛、全身症状等,靠肛门直肠检查等诊断,多需手术治疗,早期未形成脓肿可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混合痔则跨越齿状线上下。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发病部位多为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等。
二、病因
痔疮: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肛垫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退行性改变,易引发痔疮,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可增加痔疮发病风险。久坐久站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便秘时排便用力会增加肛管压力,导致静脉丛瘀血扩张。妊娠时盆腔压力增高,也易诱发痔疮。
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者,炎症刺激可导致肛管直肠局部静脉丛充血等改变,增加痔疮发生几率。
肛周脓肿:
年龄: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该年龄段人群新陈代谢旺盛,肛腺分泌活跃,且活动相对较多,易发生肛腺感染进而引发肛周脓肿。
生活方式:不注意肛周卫生、常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诱发肛周脓肿。不注意肛周卫生易导致细菌滋生,辛辣食物刺激可引起肛管直肠局部黏膜充血,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病史:有肛腺炎、肛裂等病史者,肛腺炎若未及时控制可蔓延形成脓肿,肛裂反复感染也可引发肛周脓肿。
三、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鲜红色,呈点滴状或喷射状;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肛门坠胀感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感。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可出现便血、内痔脱出、肛门坠胀、疼痛等多种症状。
肛周脓肿:
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坐立不安,行动不便。如坐骨直肠窝脓肿,疼痛较为剧烈,开始为胀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跳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红肿热痛:病变部位可出现红肿,触之有硬结,有明显压痛,局部温度可升高。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尤其是高位肛周脓肿,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发热可呈持续性高热。
四、诊断方法
痔疮:
肛门直肠检查:医生通过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情况;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依据症状:根据便血、脱出等典型症状结合肛门直肠检查进行诊断。
肛周脓肿:
肛门直肠检查:肛门视诊可发现病变部位红肿;直肠指诊可触及肿物,有压痛,甚至有波动感;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五、治疗原则
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便后温水坐浴等;局部使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温水坐浴等局部治疗,促进炎症消退。但非手术治疗多数难以根治,易复发。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部位等情况选择,如低位肛周脓肿可直接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需行挂线疗法等,以防止形成肛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