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有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影像学检查有头部CT和MRI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等变化;脑脊液压力等有相应改变;血清学可通过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辅助诊断;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可确诊病毒感染;CT部分无异常或有轻微改变,MRI对病变敏感性高可发现早期损害。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这是因为机体受到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反映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
淋巴细胞计数:部分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减少,与炎症反应时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有关,病毒感染初期,机体的免疫细胞会有重新分布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压力:脑脊液压力可轻度增高,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为70-200mmHO,森林脑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可能是由于颅内炎症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
外观: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少数可呈微浊状,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脑脊液成分有一定改变,但改变程度相对较轻时外观变化不明显。
细胞计数:细胞数多在(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受病毒侵犯后,淋巴细胞浸润的炎症表现。
蛋白含量:蛋白含量轻度至中度增高,一般在0.5-1.5g/L,是由于炎症导致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蛋白质渗漏到脑脊液中。
糖和氯化物:糖和氯化物含量多正常,这与森林脑炎病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对糖和氯化物的代谢影响相对较小有关。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发病早期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阳性率较高,是早期诊断森林脑炎的重要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若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等可支持森林脑炎的诊断,因为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M抗体来应对病毒。
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IgG抗体出现相对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通过检测恢复期抗体效价的变化来辅助诊断,若恢复期抗体效价明显升高,提示近期有森林脑炎病毒感染。
二、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
可采取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但病毒分离操作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且病毒分离阳性率相对较低,一般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通过将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中,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病变等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森林脑炎病毒存在,若细胞出现病变等符合森林脑炎病毒感染的特征,则可分离出病毒。
2.核酸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核酸,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早期诊断。通过扩增病毒核酸片段,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若检测到病毒核酸,则可确诊为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尤其适用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检查
部分患者头部CT可无明显异常,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脑部组织结构可能尚未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但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现脑部有轻度的水肿等改变,表现为脑实质密度轻度减低等,但CT对早期轻微病变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2.头部MRI检查
头部MRI检查对脑部病变的敏感性高于CT,可发现早期轻微的脑实质损害。在森林脑炎患者中,可能会观察到脑实质内有片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加权像等呈高信号,提示存在脑水肿、神经细胞受损等情况,有助于更早期、更细致地评估脑部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能反映脑部受病毒侵犯的病理改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MRI检查时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但在诊断森林脑炎脑部病变方面仍有重要价值;对于老年患者,需结合其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