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多种症状,包括单侧下肢肿胀(静脉回流受阻致血液淤积、液体渗出)、疼痛(血栓刺激静脉壁及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升高(静脉回流障碍致炎症反应)、浅静脉扩张(深静脉回流受阻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严重时可出现肺栓塞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有相关基础疾病者需警惕。
发生机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内,引起血管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出现肿胀。
具体表现:通常是单侧下肢出现肿胀,以小腿或整个下肢肿胀为主,肿胀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用手指按压可出现凹陷(指凹性水肿)。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的一只脚明显比另一只脚肿胀,穿上原来合适的鞋子会感到紧绷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被发现,因为其肢体相对较小,肿胀差异更明显;老年人可能本身活动量较少,对肿胀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但仍可通过双侧肢体对比发现差异。对于有长期卧床、手术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若出现单侧下肢肿胀需高度警惕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
发生机制:血栓刺激静脉壁,引起静脉炎,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具体表现: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酸痛或牵拉痛,可在站立或行走时加重。疼痛部位主要在小腿肌肉部位或整个下肢。比如,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感到小腿部位疼痛,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再次行走又会疼痛发作。不同性别人群疼痛感受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穿着等因素对疼痛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行走等异常行为来提示疼痛;老年患者可能疼痛耐受相对较高,但仍可通过其肢体动作、表情等判断存在疼痛不适。有相关基础疾病如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的患者,若出现下肢疼痛且伴有肿胀等表现,更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皮肤温度升高
发生机制: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局部代谢产物积聚,引起炎症反应,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具体表现:触摸肿胀下肢的皮肤,可发现温度比健侧肢体相应部位高。例如,用手背触摸双侧下肢对应部位,能明显感觉到患侧皮肤温度较高。不同年龄人群皮肤温度的感知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可通过对比来发现异常。儿童皮肤相对较薄,对温度变化相对敏感,可能更易察觉皮肤温度的差异;老年患者皮肤感觉可能相对减退,但仍可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的检测来发现皮肤温度的异常变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因素,可能对皮肤温度变化的感知更不敏感,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评估。
浅静脉扩张
发生机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深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可通过浅静脉回流,导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具体表现:可见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或条索状。比如,小腿部位的浅静脉明显变得粗大、弯曲。不同年龄人群浅静脉扩张的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由于皮肤较薄,可能更易观察到浅静脉的异常;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浅静脉迂曲,但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浅静脉明显扩张,需警惕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本身就有浅静脉扩张的基础,但如果在原有基础上出现扩张程度加重等变化,也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肺栓塞相关表现(严重情况)
发生机制: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具体表现: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加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咯血一般为少量咯血,有时可呈鲜红色。不同年龄人群肺栓塞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肺栓塞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表现可能更危急;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肺栓塞的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需要仔细鉴别。有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更高,若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要立即就医排查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