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PID未及时彻底治疗致病理改变,有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等常见表现,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有生育需求者可手术助孕,无生育需求者以缓解症状为主,妊娠期和老年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常见病理改变及相关表现
盆腔粘连:盆腔内组织器官之间发生粘连,可表现为下腹部反复疼痛,尤其是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疼痛加重。粘连严重时可能影响输卵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受孕,增加宫外孕的发生风险。例如,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会阻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向宫腔的运输。
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受炎症影响,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积聚形成输卵管积水。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呈腊肠样扩张。输卵管积水可能干扰胚胎的着床环境,降低试管婴儿等助孕技术的成功率。
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相互粘连形成炎性包块,若包块内的液体被吸收或脓液被吸收后由渗出液代替,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患者下腹部可触及包块,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
慢性盆腔痛:盆腔持续存在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疼痛性质多样,包括隐痛、坠胀感等。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发病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较活跃,且生殖系统相对处于开放状态,更容易发生盆腔炎性疾病,进而增加患后遗症的风险。例如,15-25岁的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若患病后未规范治疗,发生后遗症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生活方式: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间接导致后遗症的发生。此外,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也会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增加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病史: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盆腔炎性疾病的可能性比无病史者高,且发生后遗症的几率也显著增加。例如,曾经患过一次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再次患病后发展为后遗症的概率可能是首次患病未发展为后遗症者的数倍。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了解患者下腹部疼痛的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与月经、性交等的关系等。
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囊性包块等。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异常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粘连、包块等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
治疗与管理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如果存在输卵管粘连、积水等影响受孕的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输卵管整形手术等治疗方法,以恢复输卵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高受孕几率。在备孕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排卵情况,必要时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对于无生育需求的女性:以缓解症状为主。对于慢性盆腔痛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如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等,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减轻疼痛。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劳累、注意经期卫生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若妊娠期女性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关的盆腔包块等情况,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任何治疗措施都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能需要密切观察,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包块的变化;若包块较大或出现急性扭转等紧急情况,需要在充分评估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诊断可能相对困难,因为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诊断。治疗上要综合考虑老年女性的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以缓解症状为主,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