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腹部外形与脱水貌,触诊查压痛等体征,叩诊判断有无渗出液与肠管积气,听诊辨别肠鸣音情况;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判断感染、血生化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肾功能评估肾脏情况、凝血功能评估凝血状态;影像学检查有X线(立位平片显示肠管扩张等、卧位片助于判断梗阻部位)、CT(平扫显示肠管形态与病因、增强显示血供)、超声(发现肠梗阻表现与病因,对小儿有优势)、MRI(分辨软组织,用于特殊病因);特殊人群检查时需注意,小儿选无或低辐射方法并安抚情绪,老年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孕妇避免有辐射检查,优先选超声或MRI。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者腹部外形,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及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则腹部多呈均匀膨胀。同时查看患者有无脱水貌,比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这在小儿及老年人中更需关注,因他们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
2.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单纯性肠梗阻时,可有轻度压痛;绞窄性肠梗阻则压痛明显,还可能有反跳痛和肌紧张。对于肥胖患者,触诊时需更仔细、轻柔,以准确判断腹部体征。
3.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有较多渗出液,可能存在绞窄性肠梗阻。而鼓音区扩大常见于肠梗阻肠管积气。
4.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听诊时间应足够长,尤其是对于小儿,其肠鸣音可能较微弱且不规律。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可能有肠管坏死、感染等情况。老年人的血常规反应可能相对不典型,即使存在感染,白细胞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
2.血生化:检测电解质(如钾、钠、氯等)、二氧化碳结合力等,了解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肠梗阻患者常因呕吐、禁食等导致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尤其是小儿和老年人,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
3.肾功能: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因为肠梗阻可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肾功能损害。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更应关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4.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腹部立位平片:是肠梗阻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等情况。一般梗阻发生46小时后,X线片上可出现肠腔内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但早期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X线表现可能不典型。
卧位片:有助于观察肠管的全貌及分布情况,对于判断梗阻部位有一定帮助。
2.CT检查
平扫CT:能清晰显示肠管的形态、结构及梗阻部位,还可发现导致肠梗阻的病因,如肿瘤、肠套叠等。对于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CT检查可发现肠壁增厚、肠壁强化减弱等表现。
增强CT: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可更清楚地显示肠管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肠管有无坏死。对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造影剂时需谨慎,应充分评估肾功能,必要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超声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等肠梗阻表现,还能观察有无肠套叠、肿瘤等病因。超声检查对于小儿肠梗阻的诊断有一定优势,因为它无辐射、操作简便。但超声检查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于肥胖患者及肠管深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4.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用于诊断一些特殊病因引起的肠梗阻,如腹部肿瘤、肠壁病变等。但MRI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禁忌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小儿肠梗阻检查时,应尽量选择无辐射或低辐射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其哭闹影响检查结果。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检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检查导致病情加重。孕妇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X线、CT等,优先选择超声或MRI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