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是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粉尘致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的职业性肺部疾病,病因是长期吸入煤尘、矽尘等粉尘,病理有早中晚不同阶段变化,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依靠职业史、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治疗对症和康复,预防靠工程技术、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防护。
一、病因
主要是由于长期吸入各种粉尘,这些粉尘包括煤尘、矽尘(石英粉尘)、石棉尘等不同种类的粉尘。例如,长期在煤矿井下作业的工人,因长期吸入煤尘,容易患煤工尘肺;在石英矿开采、加工等工作环境中的工人,长期吸入矽尘,易患矽肺。不同粉尘引起的尘肺病在病理表现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共同的发病基础是粉尘在肺部的蓄积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
二、病理改变
1.早期病理变化:粉尘被吸入肺部后,首先会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引起巨噬细胞的损伤和死亡等一系列反应。早期可能会出现肺组织的炎症反应,肺泡间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
2.中期病理变化:随着粉尘的不断蓄积,肺组织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尘细胞结节等改变。肺的正常结构开始受到破坏,肺的弹性下降等。
3.晚期病理变化:病情进一步发展,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肺的体积缩小,质地变硬。严重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可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尘肺病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在轻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例如,一期尘肺患者可能在快走或上楼梯时出现气短,而到了三期尘肺患者,可能安静状态下就有明显气短。
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变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咳痰:部分患者有咳痰症状,一般咳痰量不多。
胸痛:可为局限性,多为针刺样或隐痛,与呼吸、体位及劳动无关。
2.体征:早期尘肺患者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胸廓活动度减小、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晚期可能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
四、诊断
1.职业史: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接触史是诊断尘肺病的重要依据,包括接触粉尘的种类、时间、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等情况。例如,明确患者是否有在粉尘浓度高的矿山、水泥厂等工作的经历及具体工作时长等。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尘肺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典型的尘肺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等。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比X线更能早期发现病变,对于尘肺病的分期等有更准确的判断。
3.肺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肺功能受损的程度,尘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查多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目前尘肺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症治疗包括针对呼吸困难给予吸氧等治疗,针对咳嗽、咳痰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等;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功能锻炼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2.预防
工程技术措施:采用通风、除尘等技术手段降低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例如在矿山开采中采用湿式凿岩、密闭抽尘等措施;在水泥厂等企业采用粉尘回收、过滤等设备减少粉尘的外溢。
个人防护:要求工人佩戴合适的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如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工人要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
健康监护:对接触粉尘的工人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尘肺病患者并及时脱离粉尘作业环境。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如果接触到粉尘环境(虽然儿童一般较少从事粉尘相关职业,但如果有特殊情况),要避免其暴露于粉尘环境中,因为儿童的肺部等器官还在发育阶段,粉尘对其肺部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而对于有尘肺病家族史或本身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避免粉尘接触,定期进行肺部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女性在接触粉尘工作时,除了要遵循一般的防护措施外,还需要考虑生育等特殊情况对自身和后代健康的影响,因为粉尘暴露可能对生殖系统等也有潜在影响,要在职业防护和自身健康保障方面更加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