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致静脉迂曲扩张,发病与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壁结构异常及长期站立等有关,表现为体表迂曲扩张静脉及相关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检查,轻度可穿戴弹力袜等,中重度可手术或微创治疗;静脉炎是静脉血管炎症,分浅深静脉炎,浅因静脉穿刺等损伤,深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等有关,表现为相应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检查,浅静脉炎去除病因局部处理,深静脉炎抗凝等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相关疾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炎症,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浅静脉炎多因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等损伤静脉内皮引起;深静脉炎则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等因素相关,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进而引发静脉炎。
临床表现
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体表可见的迂曲、扩张静脉,常见于下肢,可出现下肢沉重、酸胀感,久站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样变甚至溃疡等。例如,早期可能仅能看到小腿部有一些弯曲的静脉,随着病情发展,静脉迂曲程度加重,皮肤颜色逐渐变深。
静脉炎:浅静脉炎表现为病变静脉区呈红肿条索状,伴有疼痛和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行走时加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肢体肿胀加重、皮肤颜色改变等。如浅静脉炎患者在静脉走行部位可摸到硬条索,有明显触痛;深静脉炎患者患肢肿胀明显,皮肤可能呈暗红色。
检查方法
静脉曲张: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可见下肢静脉异常迂曲扩张。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明确静脉的形态、血流情况等,能判断静脉瓣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有无血栓形成等。例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下肢静脉的结构,帮助医生评估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
静脉炎:体格检查可发现静脉走行区的红肿、条索等表现。对于深静脉炎,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内血栓形成、静脉血流异常等情况;静脉造影可更清晰地显示静脉的形态及病变范围,但一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时选用;血液检查可发现炎症指标如白细胞升高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导致的静脉炎。
治疗原则
静脉曲张:轻度静脉曲张可通过穿戴医用弹力袜,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等方法缓解症状;对于中重度静脉曲张,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等;此外,微创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射频消融等也可用于静脉曲张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静脉曲张患者,穿戴合适的弹力袜可有效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
静脉炎:浅静脉炎一般去除病因后,如停止输注刺激性药物、避免静脉穿刺等,局部可进行热敷等处理,症状多可缓解;若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深静脉炎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进一步蔓延,同时可使用消肿药物减轻患肢肿胀等,严重的深静脉炎可能需要手术取栓等治疗。如浅静脉炎患者去除诱因后,通过局部热敷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静脉曲张相对较少,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儿童静脉炎多因静脉穿刺等医源性因素引起,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损伤静脉。对于儿童静脉曲张,需谨慎评估病情,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孕妇:孕妇是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由于孕期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因素,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休息时抬高下肢,可穿戴医用弹力袜缓解症状。而静脉炎在孕妇中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静脉炎,由于孕妇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用药需非常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静脉壁变薄,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和静脉炎。老年人发生静脉曲张时,要注意避免患肢受伤,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一旦发生溃疡等情况不易察觉,难以早期处理。对于老年人静脉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