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需注意多方面: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情况;休息时抬高患肢,早期适当活动;患肢避免受压,观察肿胀及血液循环;饮食营养均衡;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有各自需注意的点,包括老年恢复慢、儿童防哭闹搔抓、妊娠期重抬高患肢和饮食等。
一、术后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干燥
术后应注意手术切口的清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来说,在术后24-48小时可能会进行第一次敷料更换,之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定期更换。保持切口干燥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更要严格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皮肤娇嫩且活动相对较多,更要小心护理切口,避免搔抓等导致切口污染。
2.观察切口情况
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如果发现切口有异常渗血,渗血量较多且持续不缓解,或者切口周围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切口愈合可能较慢,更要加强对切口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
二、休息与活动
1.休息
术后建议适当休息,休息时可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一般建议抬高患肢30°-45°,每次抬高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如可以每隔1-2小时抬高30分钟左右。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时间抬高患肢可能需要注意血压等情况的变化,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大引起不适。
2.早期活动
术后鼓励早期适当活动,如术后当天或次日可进行足背屈伸运动,通过足部的主动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1-2天可在床边进行短时间的站立活动,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而对于老年患者,活动量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开始可能每次站立5-10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同时,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行走,防止下肢疲劳加重肿胀。
三、患肢护理
1.避免受压
术后要注意避免患肢受压,睡眠时尽量避免侧卧压迫手术侧肢体,坐位时不要交叉双腿,防止影响患肢血液循环。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衣物等对患肢的压迫。
2.观察患肢肿胀及血液循环
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和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血液循环情况。如果患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发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有血管并发症,需立即告知医生。对于患有下肢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就可能存在问题,术后更要加强对患肢血液循环的监测。
四、饮食注意事项
1.合理饮食
术后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切口愈合。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采用低盐低脂饮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特别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切口感染风险较高。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术后护理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控制血糖、血压等,并且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防止发生意外跌倒等情况。
2.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术后要注意安抚其情绪,避免患儿过度哭闹导致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清洁,由于儿童皮肤新陈代谢快,更要防止汗液等污染切口。另外,儿童活动好动,要注意防止其搔抓切口或进行剧烈活动,家长要加强看护。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术后要注意休息时适当抬高患肢更为重要,因为妊娠期本身存在生理性的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同时要注意饮食中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而影响切口愈合等。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肢情况,由于妊娠期身体状况特殊,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及时与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