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脑梗均是脑部缺血性疾病,二者在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异同。脑血栓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病,症状相对较缓,CT及MRI表现有特点,治疗有溶栓等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脑梗发病机制多样,起病急,CT早期可能无异常,MRI中DWI可早期发现病灶,治疗原则类似但细节有别,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人群预后也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患者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脑梗(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性别发病率略有差异,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起病急骤,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
二、影像学表现
脑血栓
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对脑梗死灶显示更早更敏感,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对于脑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血管闭塞部位及梗死灶的范围等情况。
脑梗
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同样能较早发现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即可显示高信号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区分缺血半暗带和不可逆梗死核心等,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表现差异
脑血栓
症状相对较缓,多逐渐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若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等。
脑梗
起病急,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大面积脑梗死时颅高压症状更明显,不同类型脑梗死临床表现不同,如腔隙性脑梗死症状较轻,可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等,而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
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者可使用溶栓药物,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剂等,对于有明确血管狭窄等病变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脑梗
治疗原则与脑血栓类似,同样强调早期治疗,溶栓等治疗有时间窗要求,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高血糖患者需控制血糖等,对于脑梗死患者还需注意早期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不同类型脑梗死治疗细节略有不同,如心源性脑栓塞的抗凝治疗时机和方案与脑血栓形成有所差异。
五、预后情况
脑血栓
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发病后治疗及时、梗死灶较小、部位非关键区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遗留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若梗死灶大、部位关键或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严重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脑梗
预后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等预后较差,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而小面积脑梗死、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恢复较好,但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综合管理;儿童脑梗死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预后也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由于儿童脑组织可塑性强,部分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可能恢复较好,但也需注意避免并发症及后期的康复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