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手术包括术前准备(全面评估、肠道准备、心理护理)、手术步骤(体位与切口选择、探查腹腔、游离乙状结肠、切除病变肠段、吻合肠管、关闭腹腔)、术后注意事项(一般监测、切口护理、肠道功能恢复、并发症防治),需遵循规范个体化操作,注重各环节以提高成功率和预后。
一、术前准备
1.全面评估
一般情况:需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进行详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情况,通过血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指标。对于老年患者,更要充分评估其各器官的储备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减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肠道准备:术前通常需要进行肠道清洁,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一般可采用口服泻药的方法,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术前1-2天开始服用,同时控制饮食,术前1-2天进流质饮食。
2.心理护理
由于癌症诊断及手术的影响,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手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重家长的心理疏导,因为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要向家长手术的必要性和大致过程,缓解家长的焦虑。
二、手术步骤
1.体位与切口选择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手术切口通常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左下腹正中旁切口或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等。切口要足够大,以保证能够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操作。对于儿童患者,切口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较小且利于操作的切口。
2.探查腹腔
进入腹腔后,首先要全面探查腹腔情况,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例如,要查看肝脏有无转移结节,腹腔淋巴结有无肿大等。这一步对于确定手术方式和范围非常重要。
3.游离乙状结肠
沿着乙状结肠系膜根部进行游离,结扎相应的血管,如肠系膜下动脉和静脉等。要注意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如输尿管等。在游离过程中,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浸润范围确定游离的范围,确保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及足够的癌旁组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在游离血管和组织时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
4.切除病变肠段
根据肿瘤的部位和长度,确定需要切除的乙状结肠肠段及相应的肠系膜。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等器械切断病变肠段的近端和远端肠管。切除的肠段要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切缘是否有癌组织残留。
5.吻合肠管
可采用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的方式。如果肠道条件允许,一般优先选择端端吻合。使用吻合器进行肠管吻合,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且吻合严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肠道相对较细,吻合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6.关闭腹腔
吻合完成后,彻底止血,冲洗腹腔,然后逐层关闭腹腔。对于儿童患者,关闭腹腔时要注意缝合的张力,避免因缝合过紧影响组织的血运,同时要确保腹腔内的清洁和引流的通畅。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测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的生理指标相对不稳定。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患儿抓挠切口,防止切口感染。
3.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要关注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一般在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儿童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慢,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逐步调整饮食。
4.并发症防治
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一旦出现并发症,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护理。
乙状结肠癌的手术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手术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操作,同时要注重术前准备、术中操作的精细以及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防治,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