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病变,病因有先天性因素及后天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创伤等,按部位分为脑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瘤等,按形态分为囊性和梭形动脉瘤,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压迫、破裂出血等,诊断靠超声、CTA、MRA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切除重建及介入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某些人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动脉壁的结构异常,比如动脉中层先天发育薄弱等,容易在出生后或后续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动脉瘤。例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附近的动脉可能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继发动脉瘤。
2.后天性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形成,会影响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在血流冲击下,动脉壁局部容易扩张形成动脉瘤。一般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动脉瘤。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
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动脉壁,可破坏动脉壁的结构。例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壁,引起动脉壁炎症,导致动脉壁薄弱扩张形成动脉瘤。
创伤:严重的外伤可能直接损伤动脉壁,使动脉壁结构受损,后期可能形成动脉瘤。比如车祸等导致的动脉创伤。
二、分类
1.按部位分类
脑动脉瘤:发生在脑部动脉,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先天性因素、高血压等相关。高血压会增加脑动脉的压力,促使动脉瘤形成或破裂。
外周动脉瘤:包括腹主动脉瘤、四肢动脉瘤等。腹主动脉瘤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四肢动脉瘤可因创伤、感染等因素引起。
2.按形态分类
囊性动脉瘤:呈囊状,瘤体颈部较窄,是较为常见的类型,脑动脉瘤多为此种形态。
梭形动脉瘤:动脉壁呈梭形扩张,常见于腹主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较小的动脉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例如,一些较小的外周动脉瘤在未压迫周围组织时,患者无自觉不适。
2.有症状情况
压迫症状:动脉瘤增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神经等。脑动脉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头痛、视力障碍等;外周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可导致相应部位疼痛、麻木等。
破裂出血症状:这是动脉瘤严重的并发症。脑动脉瘤破裂可引起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死亡;腹主动脉瘤破裂则表现为突发的腹部剧烈疼痛、休克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动脉瘤,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例如,对于外周动脉瘤,超声可清晰显示动脉的扩张情况。
CT血管造影(CTA):能详细显示动脉瘤的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通过注射造影剂,CT扫描可获得动脉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准确诊断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动脉瘤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做CTA的患者。它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周围血管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对于适合手术的动脉瘤患者,通过切除动脉瘤,然后进行血管端端吻合、人工血管置换等重建血管的手术方式来治疗。例如,腹主动脉瘤可采用人工血管置换术。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放置支架等器械来修复动脉瘤。如对于一些脑动脉瘤可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妊娠期女性发现动脉瘤时,治疗需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和动脉瘤本身的病情,因为治疗动脉瘤的药物等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而动脉瘤破裂等情况对母婴生命威胁较大,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儿童发生动脉瘤相对罕见,多与先天性因素相关,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需权衡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