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低级別上皮内瘤变(CIN-I)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多见于年轻育龄女性,与HPV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相关,多数无症状,少数有异常表现,可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诊断,部分可自然消退,需定期随访,持续存在或进展则需干预治疗,妊娠期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宫颈低级別上皮内瘤变(CIN-I)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一种轻度病变形式,属于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子宫颈鳞状上皮内出现异型细胞,这些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层,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有一定程度的异常,但尚未累及上皮全层。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多见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性生活活跃的育龄期女性。因为青春期女性的宫颈上皮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更容易受到人乳头瘤病毒(HPV)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变。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CIN-I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HPV18等亚型的持续感染,会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逐渐发展为CIN-I等病变。有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CIN-I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性生活过早(小于16岁)、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CIN-I的发病风险。性生活过早使得宫颈上皮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频繁接触外界病原体等刺激;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HPV等病原体的机会;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
三、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时被发现。
少数有异常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阴道出血)等表现,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来诊断CIN-I。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观察宫颈细胞的形态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CIN-I在TCT检查中可能表现为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等情况。
HPV检测:通过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来辅助诊断。如果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以明确宫颈病变情况。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阳性时进行阴道镜检查,目的是发现宫颈可疑病变部位,以便进行定点活检,活检病理结果是诊断CIN-I的金标准。
五、自然转归及处理原则
自然转归:部分CIN-I具有一定的自然消退可能性。因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可能清除导致CIN-I的病原体等因素,约60%-80%的CIN-I可自然消退。所以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病变程度较轻的CIN-I患者,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动态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
需要干预的情况: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病变持续存在或进展(如病变程度加重、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等),则需要进行干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宫颈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物理方法破坏病变的上皮组织,使其坏死脱落,然后由正常上皮修复;对于少数病变持续进展、怀疑有更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现CIN-I时需要谨慎处理。由于妊娠期机体免疫状态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病变的进展情况可能与非妊娠期不同。一般来说,如果病变较轻且无明显进展迹象,可以选择密切观察,待产后再进一步处理;如果病变有进展趋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充分评估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决定是否进行适当的治疗,但要尽量避免对妊娠造成过度不良影响。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CIN-I的自然转归可能较差,病变进展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随访观察,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早地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因为免疫功能低下会影响机体对HPV感染等致病因素的清除能力,使得病变更易持续存在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