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源于肠道上皮细胞,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有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症状,靠直肠指检、粪便潜血试验等检查,以手术结合综合治疗为主;痔疮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等致,有便血、肿物脱出等,经肛门视诊等检查,先保守治疗,无效则手术,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治疗。
一、发病原因
肠癌:是源于肠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方面,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有明确的基因遗传倾向,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常人;饮食因素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更容易对肠道黏膜产生长期刺激;肠道慢性炎症也可增加肠癌风险,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逐渐发生癌变的几率明显高于常人。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患病,年轻人若有家族遗传背景或不良生活方式也需警惕,性别上暂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发病可能受各自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痔疮:主要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解剖因素是基础,正常人肛管直肠部位有静脉丛,若存在久坐、久站等情况,影响静脉回流,就易引发痔疮;腹内压增高也是重要因素,比如长期便秘患者,排便时需用力屏气,导致腹内压升高,进而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妊娠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也易发生痔疮。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相对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性别上,一般成年男性和女性发病几率无显著差异,但妊娠女性因特殊生理状态更易患病。
二、症状表现
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大便变细、带黏液或脓血等;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等;还可能有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年轻人患肠癌时有时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会更复杂。
痔疮: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特点是便后滴血或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外痔可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回纳,还可伴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等症状。不同年龄痔疮患者症状相似,但儿童痔疮相对少见,多因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而成人痔疮主要与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
三、医学检查
肠癌:常用检查有直肠指检,可初步了解直肠有无肿物等情况,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有效的方法;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是否有隐匿出血,辅助筛查肠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无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老年人可能需考虑身体耐受情况。
痔疮:直肠指检一般无异常发现,主要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情况,看有无肿物脱出、外痔等;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下端和肛管部位,明确痔疮的类型和程度。各年龄痔疮患者检查方式类似,儿童痔疮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
四、治疗原则
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是根治肠癌的重要手段,根据肿瘤部位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还可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老年人要充分评估身体各器官功能。
痔疮: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缓解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等。儿童痔疮一般先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痔疮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总之,肠癌和痔疮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出现疑似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