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用于初步筛查消化道出血;血液检查中的癌胚抗原等可辅助诊断和术后监测;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准确方法;还有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别用于观察不同情况。不同人群在各项检查中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不同,如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相关检查等。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来初步筛查结肠癌等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2.意义:是结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之一,约有30%的结肠癌患者会有持续少量出血,可通过此试验发现潜在的出血情况。不同人群中该试验的阳性率不同,一般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癌风险。对于有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此项检查。
二、血液检查
1.癌胚抗原(CEA)
原理:CEA是一种糖蛋白,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常升高,但它不是结肠癌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以及某些良性疾病如肠梗阻、胰腺炎等也可能导致CEA升高。
意义:主要用于结肠癌的辅助诊断、术后监测复发等。在结肠癌患者中,约45%-85%的患者血清CEA水平升高。对于早期结肠癌,CEA的阳性率相对较低,而中晚期患者阳性率较高。在术后监测中,如果CEA水平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其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一般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ng/mL。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监测CEA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2.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同样存在特异性不高的情况。
三、结肠镜检查
1.原理:结肠镜是一根细长可弯曲的仪器,前端有摄像头,可通过肛门插入直肠、结肠,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发现结肠内的息肉、溃疡、肿块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结肠癌最准确的方法。
2.意义:对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可疑结肠癌症状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必做的项目。在4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中,也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尤其是有结肠癌高危因素(如家族史、肠道腺瘤性息肉病史等)的人群。不同年龄人群中,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有所不同,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风险相对越高,所以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更应积极进行结肠镜筛查。对于有肠道腺瘤性息肉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因为息肉有恶变可能。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原理:利用超声波对腹部器官进行成像,可观察结肠周围组织及肝脏等脏器有无转移病灶。
意义:可作为结肠癌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腹部脏器有无转移情况。但对于结肠腔内病变的观察不如结肠镜直观,一般用于初步判断有无肝脏等远处转移。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肥胖人群由于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超声检查的效果。
2.CT检查
原理:通过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结肠及周围组织的断层图像,能更清晰地显示结肠壁的增厚、肿块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
意义:有助于结肠癌的分期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可以判断肿瘤是局限于肠壁内还是已经侵犯周围组织或远处转移。对于中晚期结肠癌患者,CT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范围,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辐射剂量等,以尽量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和辐射防护措施。
3.MRI检查
原理: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组织的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更好地显示结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盆腔等部位的病变显示优于CT。
意义:在结肠癌的诊断、分期以及复发监测等方面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盆腔相关的结肠癌检查时,MRI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不同年龄人群中,MRI检查的应用与一般人群类似,但对于儿童,要根据病情谨慎选择,并采取合适的镇静等措施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