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和麻醉)、切口设计、肿瘤切除(切缘和淋巴结清扫)、组织修复与重建(即刻和延期);不同部位口腔癌手术有特点,如舌癌重切除范围和修复、颊癌兼顾美观和修复及劝改不良生活方式、牙龈癌涉及牙槽骨切除和修复及调整口腔护理;术后需伤口护理(关注不同人群)、功能康复(语言和吞咽针对不同人群)、定期复查(依病情定间隔)。
1.术前准备
评估:包括详细的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等,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需针对性调整准备方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评估心脑血管功能,有吸烟史的患者需劝其戒烟以降低手术风险等。
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肌肉松弛且呼吸循环等功能稳定。
2.切口设计
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侵犯范围来设计手术切口。例如,若肿瘤位于颊部,可能会设计沿颊部皮肤纹理或根据肿瘤边界适当延长的切口;若肿瘤累及牙龈等部位,切口设计需考虑能充分暴露手术区域又尽量减少对美观和功能的影响。
3.肿瘤切除
切缘:一般要求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有足够的安全切缘,通常在1-2cm左右,但具体需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因素调整,高分化肿瘤可能相对安全切缘可适当小些,低分化肿瘤则需适当扩大切缘范围。
淋巴结清扫:如果口腔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或已经转移,需要进行相应的淋巴结清扫术,如颈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根据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来确定,包括颈深淋巴结、颈浅淋巴结等区域。
4.组织修复与重建
即刻修复:对于切除肿瘤后造成的组织缺损,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修复,如自体组织移植,包括肌皮瓣、骨肌皮瓣等,例如胸大肌肌皮瓣可用于修复口腔内较大的缺损,腓骨肌皮瓣可同时修复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也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修复,但自体组织移植效果通常更好且更符合生理功能。
延期修复:若患者情况不允许即刻修复,可先进行创面覆盖等处理,后期再行修复手术。
不同口腔癌部位手术的特点
1.舌癌手术
舌癌手术切除范围相对较大,因为舌的运动功能重要,手术需尽量保留足够的舌组织以维持语言、吞咽等功能,但又要彻底切除肿瘤。在切除肿瘤后,舌的修复重建非常关键,常用带蒂或游离的肌皮瓣来修复舌体的缺损,恢复舌的形态和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舌癌较为罕见,若发生舌癌,手术需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更关注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
2.颊癌手术
颊癌手术切口设计要兼顾肿瘤切除和面部美观,切除后颊部的缺损修复可选用颊脂垫、局部皮瓣等进行修复,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颊癌患者,术后需劝其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
3.牙龈癌手术
牙龈癌手术主要是切除牙龈及周围受侵犯的组织,若累及牙槽骨需同时切除部分牙槽骨,修复时可采用骨移植结合软组织修复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调整术后口腔护理方案,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防止其搔抓伤口;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加强伤口护理。
2.功能康复
语言康复:舌癌等手术后影响语言功能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如发音训练、吞咽-语言协调训练等。
吞咽康复:涉及吞咽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后早期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儿童患者吞咽康复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和吞咽安全。
3.定期复查
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不同患者的复查间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术后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