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测压力、观外观、查细胞计数分类、蛋白、糖氯化物、结核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见脑膜强化等,MRI对脑膜病变显示更敏感)、结核菌素试验(基于Ⅳ型变态反应,阳性不确诊、阴性不排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见白细胞等变化,血沉增快,PCR检脑脊液结核杆菌DNA快速敏感但需防假阳性)。
一、脑脊液检查
1.压力: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通常会增高,可通过腰椎穿刺测定,压力增高提示颅内存在病变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情况。
2.外观:脑脊液外观多呈无色透明,但当病情较重时可呈毛玻璃样,这是由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加等因素所致。
3.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可增高,一般在(50-500)×10/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但在疾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可占优势。
4.蛋白含量:蛋白含量通常升高,一般多在1-3g/L之间,若蛋白含量显著升高,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脑膜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导致蛋白渗出增加。
5.糖和氯化物:糖含量常降低,一般低于2.2mmol/L,氯化物也可降低,低于102mmol/L,这是因为结核杆菌可消耗葡萄糖并影响电解质代谢,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脑脊液改变之一。
6.结核菌检查:
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但阳性率较低,约30%左右,若在脑脊液中找到抗酸杆菌,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但阴性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菌培养:将脑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结核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可达到50%-80%,但培养时间较长,需3-6周才能出结果,培养出结核杆菌可明确诊断,但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止结核杆菌传播。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在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膜强化,表现为脑膜弥漫性或结节状增厚并强化,还可发现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脑积水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脑梗死则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能较好地观察颅内结构变化,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但要注意儿童对辐射的耐受性,尽量优化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
2.头颅MRI检查:
对脑膜病变的显示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膜强化,尤其是T1加权像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均匀或结节状强化。还可发现脑实质内的结核瘤、脑梗死等病变,对于脊髓结核性脑膜炎,MRI能更好地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的病变情况,如脊髓肿胀、信号改变等。在婴幼儿患者中,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更有利于观察脑部细微结构的改变,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需患儿配合保持安静。
三、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1.原理:结核菌素试验是基于Ⅳ型变态反应原理,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后,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2.方法及结果判断:通常采用皮内注射0.1ml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C),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如果硬结直径≥5mm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但要注意,PPD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不能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因为约有5%的阳性者可能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重症结核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对于儿童患者,PPD试验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等综合判断。
四、其他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也有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常增快,血沉增快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但血沉增快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2.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的DNA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阳性率约为60%-80%,但要注意实验室污染等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所以PCR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患者,PCR检查可在早期辅助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但同样要考虑检测误差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