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由肛腺感染等致病因引发,有疼痛、红肿热痛、全身症状等表现,通过直肠指诊等诊断,可非手术治疗(抗生素、坐浴)或手术治疗(切开引流、一次性根治),需保持肛门清洁等预防。
一、定义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二、病因
感染因素: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的侵入,从而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因为肛管直肠周围间隙为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感染极易蔓延、扩散。此外,肛周皮肤感染、损伤、肛裂、内痔、药物注射等也可引起肛周脓肿。
其他因素: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肛周脓肿,且感染不易控制;婴幼儿肛周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不完善,也较容易发生肛周脓肿。
三、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肛周脓肿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初起时为胀痛,化脓时跳痛,排便时疼痛加重。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脓肿的位置深浅、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
红肿热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
全身症状:对于低位肛周脓肿,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而高位肛周脓肿,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高达39℃-40℃,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等情况。
不同部位肛周脓肿的特点
肛周皮下脓肿:主要症状是疼痛,初为胀痛,化脓时跳痛,排便时疼痛加重。脓肿位于皮下,局部可摸到硬块和红肿,有压痛。
坐骨直肠窝脓肿: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局部症状为肛门一侧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坐立不安,病变处红肿、压痛明显,甚至有波动感。
骨盆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寒战、全身疲倦不适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仅有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等,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壁上触及肿块、压痛及波动感。
四、诊断
直肠指诊:是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通过直肠指诊可以触摸到肿块,判断其位置、大小、质地等,并且可以感知有无波动感。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的肛周脓肿诊断价值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穿刺抽脓:如果通过直肠指诊及超声等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可进行穿刺抽脓,若抽出脓液,则可确诊。
五、治疗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可以控制炎症,减轻症状,但单纯抗生素治疗往往不能根治肛周脓肿,仅适用于脓肿初期,或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
温水坐浴:每天用温水坐浴2-3次,每次15-2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
脓肿切开引流术:这是治疗肛周脓肿的基本方法。在脓肿波动最明显的部位进行切开,排出脓液,然后放置引流条,以后根据脓液的情况更换引流条,促进伤口愈合。
一次性根治术:对于部分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可采用一次性根治术,在切开脓肿引流的同时,处理内口,避免形成肛瘘。但对于高位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需要谨慎操作,要避免损伤括约肌等重要结构,防止出现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六、预防
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可有效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因为便秘时干硬的粪便容易损伤肛窦,腹泻时肠道细菌容易侵入肛窦,从而引发肛腺感染。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肛裂、内痔等肛门部疾病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引起肛周脓肿。
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工作人员等,要定时起身活动,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
婴幼儿护理:家长要注意婴幼儿肛周的清洁,勤换尿布,保持肛周皮肤干燥,若发现婴幼儿肛周有红肿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